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注意防止几个误区

发布时间:2012-12-14     稿件来源:《群众》杂志     作者:郝继明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江苏率先基本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内容。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核心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尽力而为,最大限度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又要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民生福祉。但笔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在当前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倾向,走入了一些误区。因此,提高认识、厘清思路刻不容缓。

  全面把握其内涵

  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部门干部对中央和省委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意图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没有全面掌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科学内涵,也把握不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和难点,有的同志搞不清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科学发展观、与江苏“两个率先”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必将影响干部去组织、指挥、协调、引导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实际上,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转型阶段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一定要尽快消除一些干部思想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当前一是要提高理论学习能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只要全党坚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我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就能不断提高起来,我们的事业就能不断向前发展。提高学习能力,重点在追求新知。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真正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高学习能力,根本在目标正确。要能把学习到的理论运用到有效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二是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一项永恒的工作。战略思维的特点在于高瞻远瞩的历史深邃性、统筹兼顾的宏观全局性、求真务实的社会实践性、敢试敢闯的开拓创新性、运筹帷幄的策略灵活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既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世界,更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中国,观察江苏,把握事物发展的机遇,抓住特定的关键点、转折点,专注关键时期的关键工作。三是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思维能力既需要领导干部认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也需要领导干部学会现代思维方法,以适应江苏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基本公共服务需要。

  力戒表面文章形式主义

  一些地方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中,形式主义仍然存在。一些干部不是从调查研究入手,不是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不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满足于一般号召。还有些干部片面追求个人任期内的政绩,将政绩简单视为经济增长,将政绩等同于城市发展,忽略社会建设,忽视民生建设,严重阻碍了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的观念,摒弃重局部轻全局的观念,要善于统筹兼顾,以实践、群众和历史的要求作为衡量自己政绩的根本尺度。胡锦涛同志指出:“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在这样的要求下,各级干部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公共服务职责,培养公共服务精神。公共服务精神要求各级干部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切实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关心群众疾苦,做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帮,解群众所难。其次,强化各级干部的公共服务理念。公共服务理念是党员干部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时的价值追求,是各级干部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终极目标的精神把握。这要求党员干部要彻底从“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从“歧视性”、“差异性”向“公平性”、“公正性”转变,以公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根本尺度。

  分层次、分阶段稳步推进

  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和部门为了追求表面上的轰动效应,追求短期内的所谓典型,头脑发热,感情用事,急切地向下级有关单位和部门限时间、定指标、定任务,幻想一夜之间将原来比较滞后的基本公共服务面貌来一个彻底的大改变。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以搞所谓“运动”的方式来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这是违反客观规律的。

  实际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分层次、分阶段的动态过程,要尊重客观现实,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成熟的公共服务均等状态,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居民个人之间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一致。然而,从起始到成熟,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是一个分层次、分阶段的动态过程。在每个阶段上,其具体重点、目标及表现是不同的。初级阶段的目标更侧重于相对较小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表现为区域内的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中级阶段的目标会更多地侧重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表现为不仅在区域内,而且在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接近;高级阶段的目标则为实现全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居民个人之间的公共服务基本形成均等状态。所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绝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必须正确处理当前、中期和长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审时度势,切实谋划好均等化的长远规划、中短期规划、阶段性规划、具体思路、具体对策等。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均等化的长期性而心灰意懒、无所作为。必须既着眼长远,又立足现实,既抓好当前的工作,又规划好未来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均等化不是平均化

  一些地方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喜欢用同一种标准、同一种尺度、同一种方法、同一种模式来规划、衡量均等化工作的方方面面。还有一种情况是简单地将“均等化”变成“平均化”,搞新一轮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实际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等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均等化并不是实物量或价值量上的完全等同,而是一种大体上的相等和可比较,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不应该明显影响社会公平和公正。第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在承认客观差异前提下的均等化。就目前情况来看,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城乡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相联系,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享有的公共服务相差很大,需要通过社会政策调整和公共服务体制完善来缩小这种差别,而不是不顾实际地以政府行政手段强行消除这种差异。第三,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看,必须有所侧重。在目前情况下,基本公共服务应该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在保证全体公民基本健康和生存的前提下,需要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和底层群体。第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一个动态和变化的过程。这不仅体现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也体现在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标准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逐步提高。目前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必须从地区实际出发,在保证制度公平的前提下低起点、广覆盖。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承受能力,遵循“由小及大”(地域范围)、“从低到高”(实现水平)、“先易后难”(实现难易程度)的规律渐次推进。□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