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支高素质大学生党员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是一项立足当前、决胜未来的战略任务。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我省着眼“两个率先”大局,把“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作为源头工程、基础工程和战略工程来推进,着力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质和大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质量,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色、高校特点的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新路子。
坚持民主公开和满意度测评相结合,在保持适度规模中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推行“三投票三公示一答辩”制度。坚持用民主程序来提升发展党员质量,在选择部分高校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三投票三公示一答辩”办法,即推优投票、发展预备党员投票、预备党员转正投票,推优公示、发展公示、转正公示,预备党员转正答辩,组织师生广泛参与。在部分高校开展预备党员转正答辩试点,召开答辩会,预备期满的学生面对教师、党员和学生代表就党的知识、理想信念、作用发挥等方面接受询问、公开答辩,与会人员现场评议并投票表决。通过“三投票三公示一答辩”,提高了发展党员工作的科学性和公信度,有利于从源头上扩大党内民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全省共发展大学生党员154621名,经历“三投票三公示一答辩”的有5349名,占新发展大学生党员总数的10.5%。
开展大学生党员发展满意度测评。坚持把评判标准交给广大学生,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质量的第一标准。2012年3月,省委组织部借鉴中组部干部选拔任用满意度测评办法,在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满意度测评。综合考虑学校规模、办学层次、地域分布等因素,2012年随机抽取10所省属本科院校和2所专科院校作为样本,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学历层次的要求,随机选取3000名学生,按照六个格次开展测评,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测评结果向有关高校党委一一反馈,对反映较好的给予肯定,对反映一般的进行提醒,督促他们认真查找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整改。这次测评中,全省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满意率达79.4%,党员发挥表率作用满意率达72.2%。
科学调控大学生党员发展总量。去年以来,省委组织部既注重保护大学生追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政治热情,又针对前几年一些高校发展学生党员速度过快的现象,通过加强面上计划调控和点上具体指导的办法,适度调整大学生党员发展规模。每年底根据各高校上报的申请入党人数、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和发展对象数,参照上年度党员发展情况,分析高校发展规模状况,合理确定和及时下达新一年发展的指导性计划。把高校自查、院校互查和上级党委督查结合起来,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考核评估,并以此作为高校领导班子抓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制定下一年度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2011年,全省在校大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11.01%,新发展大学生党员数占新发展党员总量的比例同比下降1.5%。
坚持重点培训支部书记和健全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相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
支部书记重点培训。把大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作为关键来抓,省委组织部每年举办示范班,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对支部书记分期、分批进行培训。把党建理论、省情教育和党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实践基地教育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示范引领效应。各高校结合实际,定期举办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确保每年轮训一遍。2011年,全省共举办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594期,培训8736人次。
普通党员广泛培训。普遍开展学理论、学党章活动,推动党建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打造“精品课程”,使之成为每个党员的必修课,实现党员培训全覆盖。根据不同党员群体特点,分类举办本专科新入学党员、预备党员、毕业班党员和研究生党员培训班,增强培训针对性。一些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层党建研究所,搭建大学生党员集中培训、学习研讨有效平台。2011年,全省举办学生党员培训班1350期,培训近15万人次。
积极分子超前培训。认真开展入党启蒙教育,新生入学伊始上好第一堂党课,普及党的知识,增进他们对党的认识,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班级成立入党积极分子党建理论学习小组,实行积分考核。依托校院(系)两级党校,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展普遍培训,规定考试合格方可列为发展对象。一些高校建立网络党校培训系统,实行网上报名、学习、考试,利用新媒体为积极分子了解党的知识开辟“绿色通道”,增加了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有效性。2011年,全省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2942期,培训43万多人次。
坚持集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各校结合实际创新教育管理相结合,切实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开展“弘扬三创三先、争当校园先锋”主题教育活动。在全省高校集中部署开展“弘扬三创三先、争当校园先锋”主题教育活动,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党员争当“四好校园先锋”,即思想政治好,做政治坚定、信念执著的表率;学习成绩好,做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表率;作用发挥好,做勤于实践、乐于奉献的表率;群众反映好,做道德高尚、品行优良的表率,在先锋引领中彰显先进性。各高校紧扣主题开展“红色引领”、“学典型树人生标杆”等活动,组织“争当四好先锋大讨论”,采取学习讲坛、读书会、知识竞赛等形式,不断深化主题教育,促进了大学生党员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拓展大学生党员发挥作用载体。积极构筑党务中心、学生服务中心等实践平台,组织大学生党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服务工作。普遍开展“党员亮身份、亮特长、亮责任”、“党员示范岗”等活动,积极发挥大学生党员在班级、社团、公寓以及网络虚拟群体等大学生组织中的榜样引领和模范带头作用。根据学校特色和党员专业特长,组织开展党员义工、党员进社区等志愿服务,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积极探索不合格党员“出口”机制。选择10所高校作为试点,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依据党员管理相关规定,对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以上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工作的“三不”党员,分别作出处理规定,按照群众参与、民主评议和支部票决的方式评定不合格党员。将处置工作与党性党纪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开展专题党课、发放“红色家书”等方式教育警示广大学生党员。目前,试点高校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学生党员有84名。
坚持创新组织设置和建强工作队伍相结合,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优化组织设置强基础。推行传统领域普遍建,按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支部”的要求,切实加大在班级、年级建立党支部的力度。推行新型组织跟踪建,针对学生生活社区活动不断增加、学生社团组织不断扩张的新情况,设立一批学生社区(公寓)、学生社团党支部;针对部分专业学生长时间在校外实习的实际,在实习基地设立党支部并接受实习基地党委的指导。推行不同支部联合建,积极开展学生党支部与教工党支部、社区党支部、企业党支部以及学生党支部之间等形式多样的组织共建,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学生基层党组织体系,推动基层党组织活动有效开展,促进了大学生党员作用有效发挥。
选优配强支部领头羊。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选优建强党支部书记和组织员队伍。创新选任方式,一些高校在基层党支部换届选举中,通过“公推直选”产生党组织书记,提高选人用人民主化和公信度。一些高校按照二级院系必须配备一名以上专职组织员的要求,在制度上明确、政策上倾斜、待遇上保证,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专职组织员队伍。加强工作力量整合,落实专职组织员配备要求,选聘离退休老同志、关工委成员担任“特邀党建组织员”,形成由校院(系)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骨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支部书记、退休党务干部广泛参与、专兼结合的党务工作者队伍。□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