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第一资源”的“第一作用”

发布时间:2013-08-30     作者:姚林荣    
 党的十八大提出,人才工作要“以用为本”。张家港因港兴市,但人才资源却一直是张家港发展最可依靠、最值得信赖的要素。“人才工作做什么”,“人才工作怎么做”一直是张家港上下求索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张家港始终坚持“创先争优、协调发展”,人才工作实现了“4个率先”:在全国率先开展“人才项目绩效评估”,率先推进“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建设,率先在县级市中实施社会事业领域人才引进培育专项计划——“港城英才计划”,率先推进市级机关“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坚持“以用为本、务求实效”,紧紧围绕本地新兴产业的发展定位和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内在需求,更加注重引进人才与本地产业、企业转型与人才发展的双融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大力推进“产业→企业→人才”的协调融合发展。目前,张家港已先后引进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团队)229个,自主培育国家“千人计划”等各级人才专家88名。

  通过对张家港这几年人才工作实践的梳理和总结,笔者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资金、队伍、机制”是动真碰硬抓好人才工作的前提。

  人才工作是一项“明天工程”。张家港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内涵,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战略规划和行动。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发展的源动力。人才工作必须首先落实到“真金白银”的投入上。2013年,张家港人才开发资金年度预算由1.5亿元进一步提升到1.7亿元,专门用于人才的引进、培育、服务、激励等方面。自2010年以来,张家港直接用于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团队)项目的启动资助、发展扶持、产业化推进上的各级财政资金近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人才项目近10亿元。

  有了资金保障,还要解决“谁来做人才工作”的问题。本着“人才工作就是经济工作”的理念,充分发挥经济部门熟悉企业、熟悉项目的优势,将发改、经信、商务、金融等部门纳入人才工作体系,通过人才办主任会议、引才联动体系等制度,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全市人才工作。同时,以各区、镇经济工作为落脚点,设立专门的科技人才工作机构,全力打造一支懂经济、知人才、晓政策的人才工作专业队伍。并通过在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人才工作管理员队伍的模式,将人才工作触角进一步延伸到企业,充分激发企业“引才、用才”的主体作用。

  人才工作的扎实推进,还离不开有力的督查推进机制。为此,通过制度上的精心设计,实施“立体式”、“组合拳”的考核督查。一方面,坚持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按区镇细化分解人才引进指标任务,按年度完成情况,量化考核、刚性考问。另一方面,开展绩效问责,将人才工作纳入全市重点工作绩效考核,直接与区镇评优争先和年终奖金挂钩;实施“以奖代补”,通过“吸引力、承载力、提升力、成长力”等量化指标,根据实绩对各区镇人才载体建设“以奖代补”,充分调动各板块“建载体、引人才”的积极性。

  第二,“产业、企业、视野”是量质并举引进适用人才的根本。

  张家港以往的实践证明,如果引进的人才项目与地方产业匹配度不高,既不利于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与人才技术之间的互补优势,也大大弱化了人才项目对本地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效应,导致引才效果整体不足。为此,我们坚定不移地将服务转型升级作为人才工作的主旋律,紧紧立足本地的产业特色,紧扣全市产业发展“脉搏”,有针对性地制定引才目录,实施菜单式引才,着力提升人才助推产业发展的“靶向度”。引导区镇排出各自打造的重要产业节点,集中力量在一批重要节点上形成集聚效应,努力形成“错位发展、各有侧重”的板块产业特色。

  企业家也是人才,企业管理也是专业知识。为此,张家港将本土规模企业集群作为引才的最大优势,鼓励人才与企业家“牵手”,扎实推进人才技术优势与企业资源优势的“嫁接”,着力提升产业吸纳创新资源的集聚度。实践证明,“嫁接”模式有力促进了企业的“管理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的“科技优势、视野优势、人脉优势”深度融合,有效破解了海归人才创业“水土不服、资源不足”的难题,补长本土企业转型升级“缺信息、缺人才、缺方向”的短板,助推本土企业创新发展。目前,张家港已成功引导配对“嫁接”项目近40个,撬动了社会资本投资近10个亿。一批本土规模企业正通过“嫁接”人才项目的方式推进转型发展。

  做好人才工作,需有国际化的眼光和视野。张家港加快落实“人才国际化”战略,坚持以全球视野集聚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着力提升人才项目源头拓展的“覆盖度”。目前已与十多个海外合作组织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构建了基本覆盖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招才引智网络。坚持“走出去”,每年都在美、欧等人才集聚度高的国家或地区举办张家港海外招才引智活动;坚持“请进来”,举办“海外人才项目”专场,探索推进海外人才工作站建设,无缝对接海外人才项目孵化器,把引才触角延伸到海外广袤的“人才森林”,努力建设张家港的“人才树林”。

  第三,“载体、服务、管理”是又好又快孵化人才项目的关键。

  “家有梧桐,凤凰来栖”。人才项目有其鲜明的个性,启动之初往往最缺的就是资金等要素。我们在积极发挥本地产业配套优势、本土企业资源优势的同时,着力推进人才载体建设,努力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场所、空间和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张家港正在全力加快15个创新载体规划建设,其中沙洲湖科技创新园规划占地面积102公顷,可容纳3万人工作,预计年内将新增创新创业载体面积达30万平方米,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加完善的发展平台。同时,着力推进“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千人计划”研究院等建设,围绕光伏、锂电、磁传感、生物医药等重要产业节点集聚高端人才,集中力量打造新兴产业载体亮点。

  安居才能乐业,尤其对外来人才来说。在提供购房补贴和租房补贴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领军人才的居住需求,近几年,我们大力推进人才公寓建设,目前已建成精装修人才公寓近500套,领军人才可“拎包入住”。此外,在与人才座谈、交流等活动中,不少人才反映,无论是项目的发展,还是生活待遇的落实都牵涉到相当多的政府部门,他们因不熟悉情况,往往不知从何办起。为此,我们及时成立领军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无缝对接各项人才政策,建立“扎口受理”的工作机制,并提供咨询、预约包括上门等服务,确保人才精力能集中于项目的发展推进上。

  引才成绩如何正确考量?项目管理如何有效推进?针对这两大难题,张家港在全国率先探索“人才项目绩效评估”课题研究,并将绩效评估结果作为项目日常管理和后续支持的抓手。如对评估优秀的项目给予项目升级和重点支持;对评估不达标的项目要与人才面对面沟通、一对一地把脉问诊,共同商议提出补长发展短板、解决制约瓶颈的推进方案;对于部分发展慢、成效差的人才项目,实行动态绩效评估,动态管理清退。同时明确,人才项目达到绩效评估相应条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享受后续相关资助政策。为提振领军人才你追我赶的精气神,每年通过绩效评估的方式,评选一批“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示范企业”,通过身边鲜活的典型榜样,真正做到以实绩论英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下一步,张家港将认真贯彻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的要求,以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进一步弘扬张家港精神,全力推进“111”目标的实现:即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力争到2015年,引进和培育10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年销售超亿元的高科技人才企业达到100家,拥有博士研究生学位的高层次人才达到1000名,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作者系中共张家港市委书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