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扬
眼下,一场旨在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灰尘的“大扫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有序有力开展。中央提出这次活动以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把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凸显了鲜明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考题:重实际、讲实情的“四查四治”
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是省委鲜明提出的刚性要求。
如何把反“四风”的靶子选得准、选得精?我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并结合江苏实际提出了一道“考题”,即“四查四治”——一查宗旨意识牢不牢,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之病,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查工作作风实不实,治急功近利、不负责任之病,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三查精神状态振不振,治慵懒满散、贪图享乐之病,大力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四查廉洁自律严不严,治挥霍奢靡、铺张浪费之病,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
整体上看,“四查四治”,就是一面正衣冠的镜子,一把除污垢的扫帚。旨在突出作风建设这个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着力提高解决“四风”问题的针对性。
审题:查什么、治什么,考什么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淡薄,存在脱离群众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成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所以,四查四治,就是向这些突出问题、不良倾向“开刀”。
查宗旨意识牢不牢,为的是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之病。近年来,我省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状况虽然有了明显改进,但脱离基层、脱离群众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必讳言,有的不深入基层,高高在上、官气十足,“官”升脾气长,下基层吆五喝六、走马观花,对群众颐指气使,把为群众办事当作“恩赐”;有的不问群众意愿、不顾群众诉求,坐在办公室想问题,拍着脑袋作决策,所想所为非群众所愿所盼,抓工作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有的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就像毛泽东同志早就批评的“泥塑的神像”,“久坐不动、十分无用”;有的对群众缺乏感情,与群众不联系不交流,处处防着群众、遇事害怕群众;有的接待群众办事,总拿“按规定”、“走程序”作挡箭牌,推三阻四、拖拖拉拉,把“本分”的事当作“情分”来送;有的把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甚至在一些问题上与民争利。这项“子考题”考的是让宗旨意识打牢、把群众观点增强,提升为民务实清廉的高度自觉,从而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查工作作风实不实,为的是治急功近利、不负责任之病。不可避讳,现在,基层群众对党员干部工作作风问题反映比较突出的一条,就是抓工作不务实不深入,失之于“虚”、失之于“浅”、失之于“松”。有的把中央和省委要求挂在嘴上、把群众呼声当成“耳边风”,不“做事”只“作秀”,不“造福一方”只“造势一时”,追求轰动效应;有的党员干部政绩观出了问题,心浮气躁,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搞“形象工程”,把口号当政绩、把布置当落实,盲目攀比指标数字,甚至弄虚作假;有的该管的事不管、该负的责不负,碰到困难乱推诿,遇到矛盾绕着走,关键时刻不敢挺身而出;有的功利色彩浓厚、组织观念淡薄,交流任职挑肥拣瘦,干一点事就要“回报”,提拔不久就琢磨“再上一个台阶”,个人意愿得不到满足就觉得组织亏欠了自己。这项“子考题”考的是有没有让求真务实之风蔚然形成。
查精神状态振不振,为的是治慵懒满散、贪图享乐之病。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作风。江苏在改革发展进程中,相继催生了“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华西精神”、“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这些都是江苏党员干部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写照。但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物质条件的改善,一些党员干部自满懈怠、贪图享乐的情绪有所滋长。有的精神萎靡、斗志消退,对科学发展中的“个性问题”找理由解脱,“共性困难”找借口安慰,江苏引以为荣的“四千四万”精神,在一些干部身上已经很难见到;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自满自大,总觉得发展比过去快、比其他地方强,对自己的问题看不见、对别人的成绩看不上,观念停滞不前,工作因循守旧,缺乏开拓进取的激情和动力;有的居功自傲,自认为对发展有贡献、对事业有奉献,伸手向组织要名利,把追求享乐当作“功劳红利”,把不当利益当作“辛苦回报”。显然,这里考问的是:我们有没有自信而自觉地大力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
查廉洁自律严不严,为的是治挥霍奢靡、铺张浪费之病。我省推进“两个率先”,不仅要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文明,而且要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奢靡之风盛行,有的把“排场”当“热情”,摆阔气、搞攀比;有的把奢华当“风光”,车子要豪华、吃住要高档、穿戴要名牌,挥霍无度;有的滥用公款胡吃海喝,今天你请我、明天我请你,以各种名义拉拉扯扯,一掷千金也毫不在乎;有的大兴土木,大建楼堂馆所,大搞豪华装修,吃喝玩乐一应俱全;有的把吃点、要点、拿点不当回事,不给钱不办事,收了钱乱办事,拿公权为亲朋谋利、为自己“造福”;有的道德败坏、腐化变质,堕落的速度比断线的风筝还快。所以,这里考的是有没有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保持为政清廉,做到秉公用权。
这道“四查四治”大题目,与反对“四风”指向熨切,都是从思想根子里“挖”,从作风态度上“检”,从行为方式上修“”。因为,形式主义是一种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讲究外在形式、不注重实质内容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官僚主义是一种以官为本、当官做老爷,背离党性、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享乐主义是以享乐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以享乐为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奢靡之风是一种奢侈浪费、炫耀攀比的风气……可以说,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从思想上破除“四风”,从行动上戒除“四风”,早除早得益,最大限度为事业前进凝聚最大正能量。
答题:前提是“查”,关键是“治”
聚焦“四风”问题,核心是发现并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抓好“四查四治”,前提是“查”,关键是“治”。作风问题,事关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改进作风无止境,只有查得深刻、找得深入,才能治得准确、改出成效。
应当清醒地看到,“四风”问题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反映强烈,是横在干群之间的“无形之墙”。倘若不下决心纠正,不下气力祛除,不及时遏制和铲除,势必严重败坏党和政府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危及“两个率先”大局。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反思一下,在践行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方面有没有发生偏差,我们的施政理念、从政行为有没有出现问题,来一次动真碰硬的大排查。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推动每个党员干部始终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重实干、不作秀,降虚火、不浮躁,敢作为、勇担当,来一次触及灵魂的大检修。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做到艰苦朴素、勤俭办事,做到清廉自守、克己奉公,来一次洗心革面的大扫除。
转变作风是持久战,但首先是攻坚战——就是要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只有首先把自己摆进去,进行深刻自我剖析,用严格的尺子衡量自己,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无私无畏的勇气对照、检查、改进、提高自己,才能深挖病根、对症下药、治本清源,保证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作者系新华日报评论部主任、高级编辑)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