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建林 汤荣光
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并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与载体,高校关工文化逐步探索并走出了一条时代特色鲜明的新路,不断释放“立德树人”的正能量,协同引领亿万“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踏上中国梦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关工文化、高校关工文化形成了属种关系清晰的概念群组。作为前者包容后者的特殊单元,高校关工文化不仅是贯通整体概念体系的关节点,而且是回答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推动中国关工文化发展的重要逻辑起点和有效途径。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谱系与出发点之上,探求高校关工文化本质内涵与时代价值,才更具广阔研究视野与深刻实践意涵。
首先,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把握高校关工文化内涵的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植根于人民群众实践又为人民群众服务,既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秉持中华民族精神品格,集中反映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成果。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加剧、各种思想文化与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重要基石,还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更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如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关乎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与动力机制建设,也对包括中国关工文化、高校关工文化在内的一系列实践命题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高校关工文化发展的方向。
其次,准确定位中国关工文化是拓展高校关工文化内涵的关键。关心下一代工作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密切关联,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频共振。关工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发展阶段形成的以“五老队伍”为主体,以“五老精神”为依托,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的文化形态与实践样式。“五老队伍”主要由退居二线的老干部、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受人尊敬的老模范构成。“五老精神”的实质可以概括为“忠诚、关爱、创新、奉献”八个字,坚定的政治信念书写着“五老队伍”的忠诚之心,崇高的精神风范标注着“五老队伍”的关爱之情,丰富的智慧经验延续着“五老队伍”的创新之举,优良的传统作风铭刻着“五老队伍”的奉献之意。关工文化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必然会通过“五老精神”汇聚各行业、各领域以及社会各界的精神源流,也必然深刻影响着高校关工文化建设的总体进程。
第三,科学阐释高校关工文化是界定其地位与作用的理论原点。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并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广义层面的高校关工文化隶属于中国关工文化,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定表征与特殊样式。这样的文化建设格局,从根本上厘定了高校关工文化发展的政治方向与实践内容。狭义层面的高校关工文化是在国家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主要指以现职领导为主导,以老同志队伍为主体,以立德树人为主旨,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高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一系列发展理念、创新举措以及各种实践形式。这样的文化发展态势,在实践中优化了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推动了教育方式的创新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就相邻的概念范畴而言,高校关工文化还与大学校园文化、老年文化等概念关系密切。高校关工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尽管在实践条件方面具有趋同性,但在实践宗旨、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参与主体等方面则各有偏重。高校关工文化虽然具有老年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但由于内外部发展条件以及协同培育对象的差异而又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样的文化交融关系,从内涵上达成了高校关工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老年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以及包容发展。总体而言,高校关工文化开启了一项继往开来的事业,呈现出参与主体多元、教育需求多样、活动载体多变、发展前景多能的显著特征。
高校关工文化所蕴含和凸显的时代价值就在于,它是一项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关系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生命工程。
一是重在发展的战略工程。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党员、教育莘莘学子,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大学生实践,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影响青年一代,说到底既是价值论问题也是方法论问题,更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命题。生动的实践需要鲜活的理论作指导,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道德的人讲道德,有光荣传统的人讲光荣传统,奉献了大半生的人讲奉献,这是高校关工文化最具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说服力之所在。经过长期而艰辛的探索,高校关工文化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和实践经验,一批批深得青年师生欢迎的服务项目频频亮相,一批批深得青年师生爱戴的优秀工作团队纷纷涌现,一批批深得青年师生青睐的特色活动连连登台。为此,认真并及时总结关工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把来源于实践的认识升华为系统的价值理念,必将转化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是贵在创新的基础工程。高校关工文化是长期创新实践的成果,已经从依靠老同志的单兵作战发展到由老同志组成团队进行协同创新,从单一思想教育发展到关注青年师生全面发展的内容创新,从老同志向青年师生的单向灌输发展到老少之间双向互动的方式创新,从简单利用传统交流工具发展到充分运用现代新媒体设施的载体创新。经过长期实践,高校关工文化已经在青年学子的政治品质塑造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青年学子的综合素质养成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青年学子的科学精神培育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青年学子的基本能力建设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青年学子的学业水平提升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青年学子的身心健康维护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我国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四有”新人注入了持久活力与持续动能。这四个方面的“创新举措”与六个方面的“重要突破”,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域发展无疑具有奠基性作用。
三是旨在传承的生命工程。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以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更为复杂而多变,处于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的社会思想意识与社会思潮更为多元而活跃,西方敌对势力将实施西化与分化的图谋转向了高校青年学生,高等教育因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为此,高校关工文化构筑起的事业发展生命防线,其最为突出的贡献就在于始终承载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历史使命,促进青年师生的健康成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校育人体制机制,在高校开辟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领地。高校的“五老”人员有着深厚的教育涵养、丰富的人生阅历、精湛的知识技能,是拥有特殊优势的人才资源和宝贵财富。他们退休不褪党员本色,离岗不离育人舞台,与青年学生有着天然的紧密的情感联系,在深入细致地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天赋条件。毋庸置疑,高校关工文化建设是一项关系党的教育事业兴衰和高校稳定和谐的生命工程。□
(第一作者系南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第二作者系南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