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英团
最近,不断有实施楼市限购政策城市传出放宽限购的消息。国土资源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同比增长5.8%,全国105个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水平持续上涨。其中,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总金额达4.1万亿元,刷新了2011年土地出让金收入3.15万亿元的历史高位,同比增涨50%以上。如按40%以上的增速,2014年各地“土地财政”依然涨势凶猛。即便土地价格走高,房企“马上有地”的戏码还将继续下去。
疯狂卖地的背后,是各地财政缺钱。审计署发布的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显示,36个地区2012年底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较2010年底增加12.9%。其中,超过半数地方政府指望卖地还钱,21个地方政府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有7746.97亿元,占这些地区债务余额的54.64%。而目前地方政府又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财政收入来源,“卖地”成了不二的选择。从目前来看,为稳住房地产市场下滑态势,各地政府普遍采取的应对手法是“救市”,部分城市如杭州萧山、南宁、无锡、天津等已出台“救市”措施,或刺激首套自住需求,或放松限购等调控政策执行力度,或降低土地竞拍门槛。
土地财政的本质是融资。在各地产业过剩,地方政府缺少收入来源之时,“卖地”来钱最快最方便。在此语境下,不难想象“点土成金”的卖地行为对地方政府的诱惑有多大,大事小事缺钱多数会在土地上“做文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是,倘若任由“土地财政”疯狂,已经过惯了“土地财政”好日子的地方政府,还会有耐心再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慢慢积累财源吗?同时,土地财政一直被认为是推高房价的主要帮凶,对楼市而言,“调控”之所以成“空调”就是因为没有破除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而不解决“土地财政”,限购、限价等行政手段只能是权宜之计,即使增加再多的土地供应,也阻止不了地价、房价的上涨。政府热衷卖地,抬高了房价,房价高涨,政府又有更多的税收,通过土地赚钱容易,这就让地方政府把精力过度放在经营土地上,而忽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然,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也是无奈的选择。分税制将更多的财权财力划给了中央,而将更多的事权留给了地方。地方不得不在公共财政收入之外另辟财源。但是,土地收益关乎民生,要维持这个看似“良性的循环”,地方政府就必须不断地出让土地,而要不断出让土地,就要不断征收农民的集体土地。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可以从“土地的支配权”上获得财政收入,已经开始在“城乡整合”或“城乡统筹”的政策口号下,进行所谓的城市化。
不少地方患上“土地财政依赖症”说明财税体制改革需要深化,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统一,导致一些地方只能依靠卖地推动地方发展。遏制“土地财政”必须统筹考量,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设计,即遵循经济社会规律,协调平衡市场各主体的利益。一是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卖地资金,确保卖地收入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以缓解卖地利益分配失衡及其导致的各种问题。二是地方政府应有合适的财源,改革当前的财税体制,按照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原则,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财税权,使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支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
责任编辑:丁和平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