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党员进社区 为民服务零距离

发布时间:2014-12-05     稿件来源:《群众》     作者:中共南京市浦口区委员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是落实这一目标和要求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尤其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南京市浦口区以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为载体,深化社会治理创新,通过单位党员整体进入与党员个体进入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机关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互助共建、互动互融,促进了区域资源共享,建立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新机制,提升了党员群众对共建家园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融入社区,服务基层,推进在职党员开展社区志愿服务

提升服务扩大覆盖,社区党组织呼唤新生力量。近年来,浦口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人口急剧增长,超过8000户的特大型社区相继出现,给城市综合治理和社区服务带来巨大压力,社区党组织开展服务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在职党员具有年龄、文化、技能、健康和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是蕴藏在社区的丰富的人力资源,是社区建设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但目前他们应有作用的发挥还远远不够。基层发展的新任务、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呼唤在职党员投身社区舞台,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为社区工作带来新的活力。

融入社区发挥作用,在职党员具有内在需要。在职党员不仅要在本职工作中作表率当先进,更要在社会工作中走前列做模范,展现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党性意识和价值追求。通过进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在职党员可以在八小时之外服务群众、奉献社区,实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目的。因此,在职党员融入社区,服务群众,是体现自身先进性的内在需要,也是深入基层社会、进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可以说,社区既是在职党员作用发挥和价值实现的广阔舞台,也是检验其党性表现的重要平台。

统筹资源促进共建,城乡结构要求党建新机制。浦口区半城半乡的特点鲜明,核心区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农村腹地发展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统筹城乡资源、促进一体化发展的党建新机制。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有利于机关单位与基层社区的整体联系,加大对薄弱地区的帮扶力度,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合理流动,实现城乡融合共进。因此,建立在职党员进社区的机制,能够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强化区域互动,统筹社会资源,达到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目的,放大党建工作效果。

互动共建,深化创新,形成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新格局

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服务基层发展。实行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的服务模式,推动5800多名单位党员整体进入116个联系社区,实现单位党员进入和社区接收全覆盖,凝聚服务力量,促进基层发展。发挥机关部门的资源优势,每年为结对共建社区提供不少于10万元的资金帮扶,开展不少于4次的集中服务活动,在开发区统一为25个经济薄弱社区代建工业厂房进行出租,每年新增固定收入50万元,激发了基层活力,提高了基层服务能力。

深化党代表工作室建设,推动资源下沉。以在职党员进社区为契机,深化党代表工作室建设,根据党代表的自身优势和社区的实际需求,推动208名省市区党代表进驻71个社区党代表工作室,凝聚各类机关党员组团服务社区,促进了在职党员与社区的深度融合,拓宽了区域资源的下沉渠道。以关爱老人儿童为主题的高如萍省党代表工作室一年来引导机关党员走访慰问社区困难家庭儿童64人,空巢老人、伤残失独老人和困难党员74人,累计捐献慰问金79300元,接待党员群众495人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46件,有效扩大了党组织的影响。

共筑“大联勤”治理机制,促进社会和谐。近年来浦口区城市和人口扩张迅速,公共服务面临巨大压力。为此,浦口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建立“大联勤”机制,打通部门障碍,形成各部门、各执法主体和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机制。在在职党员与社区党组织的共建活动中,注重将党员志愿服务与“大联勤”社会治理相结合,吸纳在职党员成为“大联勤”队员,编入社区巡查网格,把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社区、学校、商业网点等区域,广泛搜集社情民意,发现社会问题,既推动了部门力量整合,强化了社会治理,又服务了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

延伸党组织服务触角,方便居民群众。在推动在职党员进社区时注重发挥城乡不同服务载体作用,因地制宜服务城乡居民。根据农村社区远离行政服务中心等特点,将活动与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相结合,把在职党员编入社区为民服务代办员队伍,开展上门代办事务活动,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我跟老伴都是残疾人,以前办个事情很头疼,但现在只要打一个代办联系卡上的电话,事情就办好了,党员志愿者同志真是帮了我们大忙”,社区居民章大爷在拿到一户多残证时这样说。针对城市社区尤其是特大型社区人口众多、社区服务难覆盖的情况,把在职党员志愿服务与设立社区二级服务站相结合,吸纳在职党员充实到服务站中,开展志愿服务,进行现场办公,壮大服务站力量,方便居民群众办事。

丰富互动共建平台,提升家园归属感。搭建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为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提供广阔舞台。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由在职党员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服务时间和服务项目。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在职党员共认领各类志愿服务岗位2000多个,组织周日统一党日活动,鼓励不同身份的党员参与统一的志愿服务,推动了志愿服务常态化。发挥网络优势,建立网络联系服务平台,通过社区QQ群、短信平台、微信等路径,收集群众服务需求,公布党员服务项目,形成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浓厚氛围。在今年的“迎青奥环境大扫除”中,广大在职党员积极投身社区环境大扫除工作,累计参与各类环境卫生志愿活动1万多人次,与社区共同努力实现了环境的新变化,增强了各类群体对社区共同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促进为民服务在互动共建中深化

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推动机关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的互动共建,建立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是服务居民群众、创新社会治理的长期工程,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随着活动的大规模开展,社区对在职党员志愿服务的统筹协调显得不足,在职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时比较松散、品牌意识不强等。要持续地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提供组织保证。加大对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的支持力度和统筹力度,发挥区级党建联席会议的作用,及时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推广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全局性的统筹协调。在街道努力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的区域党建格局,发挥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党建中的组织、指导、协调作用,加强对在职党员开展活动的领导协调,保证活动有序推进。

加强志愿服务培训,提升活动品质。对在职党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掌握必要的服务技能,增强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信心。同时上岗后坚持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在职党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的专业能力,引导志愿者进行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实施更专业的服务项目,并朝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扩大社会效果。

培养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融入水平。强化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服务的自我管理意识,将在职党员编入适合的志愿服务队伍,或者安排到一个服务网格,由志愿服务队伍和服务网格小组全面负责在职党员的各项服务活动。通过发挥志愿服队伍和网格小组的自组织作用,引导在职党员树立主人翁意识,实现融入社区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以双向良性互动促进服务群众的常态化、长效化。

责任编辑:刘 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