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克州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党委副书记 张 鑑
结束援疆任期已近一年,但总还是会惦记着克州,这个我曾经工作过三年多的地方。三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克州给我留下的记忆却是那么深刻。作为江苏的“克州人”,总也忘不了克州的山山水水。
克州素有“万山之州”的称号,7.2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90%以上是山地。克州境内最高的山峰公格尔峰海拔高度7719米,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山顶终年积雪,最深处达100米之多。克州的平均海拔高度是3100米,海拔最低处1197米,绝对高差达6522米。
也许因为克州是高山地区,人们在潜意识里崇拜高山,传说当地的柯尔克孜族牧民视“高山”为“父亲”。海拔高度为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就有“冰山之父”的美丽传说,雄伟的慕士塔格峰总给人们留下许多遐想和美好回忆。
因为克州90%以上的地域都是山地,近1200公里的边境沿线都是高寒山地,在52个可以通行的山口中,只有很少的几个山口可以通车,如伊尔克什坦口岸和吐尔尕特口岸等。坚守这些国门的边防战士,长期生活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尤其是严寒的冬季,气温在零下几十度,生活十分艰苦。身临其境,一定会被那些“最可爱的”边防战士所感动。每次经过国门,面对这些“最可爱的”边防战士,发自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我在援疆期间,也曾经在风雪中慰问过边防战士,至今记忆犹新,在我的心中会永远记住那些边防战士。今天,我每当遇到困难和不顺心的事情,只要想想四川抗震救灾和援疆的经历,一切也就心平气顺了。
由于大部分边境山口尚未通车,柯尔克孜族牧民肩负起戍边的任务,守卫着祖国的西部边疆。在我们初到克州的时候,为了解决这些牧民的生活和居住困难,自认为可以将这些牧民迁移到山下定居,但其实错了,真是不懂当地的实际情况,恰恰就忽略戍边的现实需要和戍边的重要性。由此,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了解民情,走群众路线是多么的重要。
因为克州地处塔里木盆地边缘,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只有80多毫米,但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980多毫米,所以大部分相对低海拔的山体都是寸草不长的裸山,当地人称之为“裸露的猛男”。山体的层理、折皱、色彩,一览无遗,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山体的真实面貌,就像男人给人们“秀”着“肌肉”一样。也正是因为干旱少雨的原因,形成了许多奇特的地貌,诸如形似“西方之门”的天门(穹窿山),号称“万丈深渊”的大峡谷,形似“魔幻鬼怪”的雅丹地貌,还有被当地百姓称作“红山谷”的丹霞地貌,更有因长期被风和水的双重侵蚀而形成的“泰坦尼克号”爱情山和形似僧人帽子的僧帽山,等等。
克州的低海拔地区雨量极少,但随着海拔的升高,雨量会略有增加,给高寒地带增添了生机。所以每年夏季,克州高寒地带的一些山坡地就成了柯尔克孜族牧民的牧场。与其他地区不一样的是,在这里叫做山地牧场,如玉其塔什(意为“三块石头”)就是克州最大的夏牧场。正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柯尔克孜游牧民族。时至今天,柯尔克孜民族仍然保持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冬天,在海拔1000多米的冬牧场放牧,居住在就地取材用戈壁石或生土块砌筑的“冬窝子”里过冬。从每年的六月份开始,随着气温的上升,分段往高海拔地带迁徙,直至海拔3000多米;九月份随着气温的下降,再分段回到低海拔的“冬窝子”。相对“冬窝子”,游牧民族在迁徙途中,至今仍然居住“毡房”。正是这样的自然条件和禀赋,援疆工作要解决富民安居和游牧民定居问题,让牧民共享现代文明和幸福生活也就成为援疆工作的重点任务。
柯尔克孜族牧民每年要在高山地带迁徙搬家,当地牧民叫做“转场”。不停地转移牧场,期间必须携带包括毡房在内的所有“家当”,这就意味着要有适合当地条件的交通工具。供牧民通行的是当地牧民所称的“牧道”,其实就是牧民放牧或转场时行走的山间小道,因此,骆驼、马和小毛驴仍然是牧区的主要交通工具。骆驼载重量大,主要用于牧民转场时驮运毡房及其家当,马主要用于快速交通和放牧,小毛驴主要用于短距离交通驮运小件物品。人们还真的不要小看那小毛驴,身材比马小得多,但居然可以驮运近千斤的重量,而且耐力好,适合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行走。为了进入到偏远的昆仑山深处,了解柯尔克孜游牧民族的真实生活状态,我也有幸学会了骑驴。骑毛驴,没有鞍垫,没有脚蹬,最多也就一块毡垫放在驴背上当坐垫,初学时,还真要有点技巧。即便今天,在牧区,骑驴看似十分平常,但其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那是能够自己做主的自由自在的交通方式。
克州的全称叫做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克孜勒苏(“克孜勒”意为红色,“苏”意为水)意为“红水河”。克孜勒苏是流经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克州的跨境河流,也是克州境内最大的一条地标性河流,因夹带大量红色的泥沙常常使河水呈红色而得名。在克州,因为降水量极少,人们非常珍惜水,民间有视“河流”为“母亲”的传说。也许,在克州,山和水是最大的地貌特征。其实,克州的地面径流量并不少,只是时空的分布极不均匀罢了。克州境内的河流,除了克孜勒苏河,还有恰克马克河、盖孜河、托什干河等,正是这些富有生命力的河流,滋养着克州高山脚下河流两岸的片片绿洲。
克州的地面径流主要来自融雪水,由于河流沿线的海拔高差很大,河流的水力坡度也很大,所以河水从高海拔的高山峡谷奔腾直下,河流的上游和中游几乎无法利用,只有到了河流的下游,分成许多支流,加之河水夹带的泥沙,形成一个肥沃的冲积扇平原,这就是南疆塔里木盆地边缘以种植业为主的一个个绿洲,与周边的裸山戈壁形成鲜明的绿色和黄色对比。尽管降水量很少,但勤劳的当地百姓利用地形的高差,通过沟渠将河水引进村庄,尤其是那沿着沟渠生长的挺拔而高大的白杨树成为当地村庄的一大景观。每年秋天是白杨树树叶变黄的季节,当人们迎着初升的太阳,行走在黄绿相间的树荫隧道里,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克州的山大部分都是裸山,而且基本上都是岩石,对雨水的滞蓄能力很弱,即使一场看似不大的雨,都会形成一定数量的径流,汇合到低海拔的河流成为汹涌澎湃的河水,所以我把克州的水总结为“稀少而狂野的水”。因为克州的水稀少而狂野,所以克州的许多河流是游荡不定的,有些河床很宽,甚至有千米,平时不下雨时只能看到一条小水沟像蛇一样在宽阔的河床里游动,但一旦下雨,河水猛涨,河水就任性地到处乱窜,经常冲毁公路、桥梁。在克州期间进入山区,常常会遇到进去的时候路是好的,但回来的时候路就没了。时间久了,我们也总结出了涉水的经验,首先看是否有新鲜的车辙,如果有,表明刚刚有车辆涉水通过,危险性就小。如果新近没有车辆通过,那就要尽可能找一个水面宽阔的地方通过,因为水面宽的地方,意味着水会比较浅,那里会比较安全。也因为裸山的原因,一旦下雨,就有可能形成泥石流,冲毁公路,阻断交通,那是经常的事情。零星的落石,从悬崖上掉下,砸坏汽车玻璃,造成交通事故也不奇怪。
克州的水稀少而狂野,人们曾经试图截流河水,用于农耕,但是工程措施十分复杂,经济代价也会很高,而且河水的截流,会减少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总水量,造成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化的扩大,这样,从微观角度来看似乎有价值,但从宏观角度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我们认识了自然,援建工作也就要实事求是,不能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在阿合奇县城原先的规划中,要在山坡下建设一个带状的新区,正是基于对克州山山水水的理解,我及时提醒当地政府将带状的建设用地修改为团块状的建设用地,给山坡的汇水留出若干排泄的通道,有效地避免了潜在的危险和生命财产的损失。
不管克州的水有多狂野,人们总还是离不开水,总还是想办法利用水。人们利用地形的高差,用沟渠的方式将狂野的水分解成小股的水流,引进到城市内部和农村的家前屋后,成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因为有高差,这是流动的水;因为是融雪水,这是清凉的水。在农家的葡萄架下,流淌着清凉的活水,人们围坐在毡垫上,分享着葡萄、西瓜等水果,品尝着羊肉、抓饭等美食,欣赏着有热瓦普、达普等民族乐器伴奏的歌舞,美好生活其乐融融。
克州的降水量虽然稀少,但16座5000米以上山峰,还有3000米到5000米之间的许多山峰的降雪量并不少,这些终年积雪的山峰的融雪水就成了克州水量的源泉。夏天登上慕士塔格峰,可以清晰地看到深深的冰槽,也能看到融雪挤压成冰,在冰槽中向下流动的景象。随着海拔的降低,气温的升高,部分冰雪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水,一条条细细的涓流汇合成汹涌的河水。在克州境内还有个“冰川公园”,冰川的冰舌下延到3000米左右,据说这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人们可以走上冰舌,与冰川亲密接触。我也曾经爬上那个冰川,但作为一个非专业登山人员,面对冰川裂缝时不知所措,当时真有点进退两难。这也是我援疆期间的又一次历险,至今心有余悸。
在克州的裸山间,看似荒凉,但其实有些地方也有泉水。克州托云乡的山间,因为泉水涌出地面,而且是喀斯特溶岩泉水,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在山坡上形成十分绚丽的泉华地貌,看上去就像梯田,白色的,彩色的,十分壮观。在哈拉峻的深山里,因为泉水的滋养,居然在裸山间形成一片千年“怪柳林”的绿洲。说其“怪”,是因为“长生不老”的千年柳树,其形状千奇古怪,似飞禽走兽,似龙腾虎跃,亲临其境,无不为之惊奇。其实,看似荒凉,但生命无处不在,而脚踏实地,扎根土壤是关键。克州的山山水水,与江苏的自然资源形成十分明显的反差,其实是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也是克州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为此,我们曾经协助克州编制了《克州旅游发展规划》,希望克州的山山水水能够成为克州经济腾飞的重要资源,也衷心地希望克州的明天更加美好。
克州的发展现状源于克州的山山水水,克州援建工作的思路、方法、措施也都基于克州的山山水水。三年援疆,终生援疆,克州的山山水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责任编辑:袁 文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