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援疆”眼中的“新援疆”

发布时间:2015-03-24     稿件来源:《群众•江苏援疆(克州)专刊》     作者:董 琦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双拥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登云老院长,1939年出生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郭集镇柳坝村,1960年考上扬州医学专科学校学习,1963年毕业后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告别家乡父老,风尘仆仆地来到距离家乡5000多公里的西北边陲,一干就是几十年。当地的少数民族老乡称他是“白衣圣人”,干部们称他是“活着的孔繁森”。从1963年踏上这块艰苦的土地起,吴登云就以孺子牛般的赤诚,为这里的各族人民服务,也见证了乌恰县一点一滴的变化。吴老作为一名江苏老援疆工作者,看到家乡人一批又一批地来到乌恰开展新一轮的援疆工作,也看到第二故乡的巨大变化,由衷地感到自豪。

董琦:吴老,请问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乌恰县发生了哪些变化?

吴老:以前乌恰县到处都是平房,整个县城就像一个村落。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乌恰逐渐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城市,不仅有一条条整齐而宽阔的马路,还有一座座高高耸立的楼房,农牧民都住上了有水、有电、有气的安居房。这几年,乌恰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周边的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跟我们第一批和第二批常州援助乌恰的干部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

第二批援建工作所建项目立足民生,不仅涉及县城周边,而且注重乡(镇)、村的基础薄弱环节的建设。2014年乡镇村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大大提升了乡镇村的幼儿教育水平,为农牧民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上学环境。工业园和小微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当地就业近2000人。 

董琦:吴老,请您谈谈对新一轮援疆干部人才的看法,谈谈他们的表现。

吴老:新一轮援疆干部怀揣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加注重民生和稳定工作。他们始终坚持把民生工程放在首位,把改善各族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援疆工作的首要任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盼。

援疆教师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把常州的教育理念及做法与乌恰实际相结合,在推动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更新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援疆医生以良好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医术,热情为患者服务,受到了乌恰县医院领导、同行、病人及家属的广泛赞誉,赢得了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2014年共为农牧民下乡巡回义诊3500余人次,发放药品价值3万余元,捐赠乡镇卫生院药品2万余元。

(作者系乌恰县委办公室干部)

责任编辑:袁 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