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抓示范 文明新风沐农家

发布时间:2015-03-05     稿件来源:《群众》     作者:沈晓红    

20148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银川召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文明乡风,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扮靓美丽乡村。这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现实路径。去年以来,宜兴市按照中央要求,结合宜兴实际,着重以培育“一村一品”文化为切入点,打造“文明新风沐农家”活动品牌,传承历史文脉,涵养精神家园,全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建立试点,培育品牌。为促进“一村一品”文化建设,市文明办会同文化部门及镇园对各村的文化底蕴、文化特色、文化基础等进行了排查和梳理,在全市首先选定了18个村作为试点,充分总结经验后再进一步推广。各行政村普遍以建设“文明乡风、精神家园”为抓手,挖掘村史村情、提炼村庄文化,努力留住乡愁根脉,修订村规民约、建立善行义举榜,培育共同的精神家园。目前,全市已涌现了善卷村德文化、张阳村道文化、希望村紫砂文化、白塔村禅文化、梅家渎村家风文化、茗岭村红色文化及万石善文化、芳桥孝文化等为特色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品牌,还有一些以彰显历史传统及地方特色的和文化、竹文化、渔文化、移民文化、儒学文化等正在培育和形成中。

 

推进融合,丰富内涵。“一村一品”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农村散落着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在新乡村建设中,我们主动参与,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着眼于延续农村文脉、提升农村品位,把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作为文化遗存收集整理、保护开发的过程,加强对农村陶瓷文化、古树名木、古建筑以及名人旧居的整合保护,使人文元素融入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既保留了乡土文化、彰显了陶都风情,又改善了农村环境、提升了农民素养。同时,“一村一品”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文化搭台,提升地方农业产业的知名度,洑西村以山水文化、希望村以紫砂文化、白塔村以禅文化、北渠村等以名人文化、茗岭村以红色文化为特色,已形成一批有推广和消费价值的文化旅游产品,既丰富了示范点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为他们创造了新的增收渠道。

 

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整体联动、齐抓共管、强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一方面,市文明办会同市委农办、市建设局、市文广新局等近20个部门,创新开展“文明新风沐农家”活动,以村容村貌优美整洁、生活方式科学健康、村风民俗文明向上、道德素质不断增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等为目标,共同为“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文明出谋划策,助力提高。另一方面,深入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截止目前,已有35个文明单位和28个行政村开展了全方位结对,通过发挥单位人才、资源、信息、技术等优势,帮助农村改善基础设施,治理村容村貌,培育文化品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

 

建立机制,加强扶持。开展“民间特色文化项目”申报和扶持工作,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文化传统、特色文化的扶持,力求通过35年时间,使具备条件的村较好地传承、展示和利用地域特色文化,打造“一村一品”文化景象,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活动引领,将开展活动作为促进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以活动促建设、以活动带队伍、以活动强管理。举办非物质文化项目展示、特色文艺展演、文化区域互动、“情满陶都”艺术家走基层等重大文化活动,有力促进了全市特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加强制度建设,促进良性发展。市委宣传部从文化事业费中拨出资金,对“一村一品”文化建设工作突出、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村庄进行激励。先后对白塔村、茗岭村、太华村、善卷村、张阳村等20多个村的特色文化给予补助,有效调动了各镇、村开展“一村一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市文明办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健全完善督查考评机制、表彰激励机制,实现年初有工作布置,年中有推进落实,年终有总结考评。带领部门、镇、村赴浙江海宁、富阳、桐庐等地学习,在洑西、白塔、梅家渎等村召开现场会,同时充分发挥市民巡访团积极作用,对试点村活动开展情况、工作成效等进行全方面的巡访了解,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群众参与,成效显现。群众是“一村一品”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角。为此,我市制定多项措施,吸引群众参与“一村一品”文化的建设。一是出台开展“文明新风沐农家”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各责任单位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开展村级公共文化“六有”建设,用三年时间,实现每个村有1个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有1名专职文化辅导员、有3支以上特色文化团队、有6个以上免费开放项目、每年度开展5次以上村级文化培训及8次以上文化活动,形成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群众参与面广且相对稳定的特色文化活动。三是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市文明办会同文化部门,引导农村排查、修缮历史建筑,挖掘地方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斐然,张渚镇善卷村和湖父镇张阳村跻身“全省最美乡村”,全市涌现了2个全国文明镇,1个全国文明村,1个省文明村标兵,18个省级文明村。广大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勤劳致富、邻里互助、尊老爱幼、尊重科学、遵纪守法、崇尚文明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

自“一村一品”文化建设开展以来,我们边调研、边实践、边提升,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推进活动,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村级经济的薄弱制约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一些特色文化项目依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品牌效应没有进一步凸显。为此,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推进“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加大文化事业经费保障力度。“一村一品”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有大投入,才会有大效应,才能有大发展。因此,要形成更加多元化的筹资模式,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费的保障力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政府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财政投入,保证“一村一品”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另一方面要探索创新模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和个人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捐赠,引导社会资本服务于农村公益文化,增加对“一村一品”文化建设的自觉投入,让政府这一有形之手强化管理和服务,让市场这一无形之手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加大“一村一品”文化品牌推介力度。一是在市内主要媒体开设专版、专栏,宣传推荐重点村的做法、成效,交流经验,启迪智慧。二是培养一批优秀的乡土“文化能人”,引导他们挖掘、保护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具有乡土气息的文艺作品,提高“一村一品”文化的知名度。三是不定期组织集中宣传活动,组织记者、作家、专家学者开展集中采访、采风活动,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新闻、文学和摄影作品,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推介。

发挥部门合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整体联动、齐抓共管、强力推进的工作格局。要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整合各种资源,确保各项工作有效开展。镇园与部门之间及时沟通衔接,根据工作的重点、难点,逐一组织实施、推进。同时加强对行政村的具体指导和重点扶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活动成效。

(作者系中共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许 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