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树华
城镇化离不开城镇建设,可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并不是根据本地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基础来推进城镇化,而是片面追求城镇建设的规模和速度,盲目建新区、造房子。这种“有城无市”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往往容易引发农民难以转变为市民的“半城镇化”,沦为靠水泥砖块堆砌的“伪城镇化”,并最终催生了“鬼城”在各地频频出现。
城镇化要建设的远不止城镇本身,其更为核心和关键的内容是人的城镇化。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背景下,我国城乡人口转移并未遵循西方国家的“一步转移”模式即直接由“农民”变为“市民”,而是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路径,即经历了“农民”到“农民工”再到“市民”的“两步转移”模式。新型城镇化之“新”,其突出体现是城乡人口转移模式之“新”。即当前城镇化要从“两步转移”向“一步转移”转变,就是要对现在每年新增的1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尽可能地实现“一步转移”,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只有“空间”转移和“职业”转移,而无“身份”转变。
城镇化要以产业发展来支撑,建立在主导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没有主导产业的强有力支撑,城镇化就缺乏物质基础,必定是空心的城镇化,也是不可持续的。从世界城市的发展历史来看,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原始动力,不仅能够有效吸纳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立足自身资源和要素禀赋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壮大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化与城镇化整合发展,城镇化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城镇化并不否定更不排斥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应该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城镇新老居民及城镇与乡村居民大体能够均等地享有公共服务。长期以来,在城乡分离的管理制度下,我国事实上形成了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发展差距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现实问题。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业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由于户籍、社保制度等的制约,又出现了农业转移人口无法均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的新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应致力于消除二元因素,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逐步构建面向全体公民、城乡一体、标准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制度的不成熟、不完善是我国传统城镇化陷入困境的深层次原因。推进新型城镇化,还需要以制度改革为切入点,破除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各种制度约束,逐步构建有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公平制度环境。□
责任编辑:丁和平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