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7月2日,由南京邮电大学、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东软集团主办,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与群众杂志社联合承办的“互联网+医疗”高峰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我社总编辑朱维宁、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刘陈、校长杨震,省有关部门、南京市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议采取专家报告、嘉宾讲话、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立足新常态下如何以“互联网+医疗”来改善医疗环境,推动构建医改新体系,为更加有效服务民生提供参考依据。现摘要刊发发言要点,以飨读者。
构建全民普惠的江苏智慧医疗新体系
王咏红
“互联网+医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结合各位专家精彩的报告,从全省卫生计生工作的主管部门角度,谈几点想法。
一是“互联网+”给健康服务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当今世界互联网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扩张发展,颠覆了众多的传统产业,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的健康需求相结合,健康服务业将成为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阳光产业。
二是对变革当中的医疗行业来说,“互联网+”优化了医疗服务的资源配置,是一个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难的有效途径。正如我们提出的打造健康江苏、智慧健康工程,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促使大医院与下级医院建立方便快捷的信息共享渠道,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高基层的服务能力,缓解了优质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
三是省里高度重视智慧健康发展,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加大了对信息化的推进力度,其中省级财政直接拨款达到3个多亿。一方面,开展了区域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至去年底,全省13个市建立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今年底将完成整个框架的部署。另外,开展了电子病历等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互联网+医疗”最基础的工作实际上是电子病历。到目前为止,我省绝大多数二三级医院都不同程度建立和应用了电子病历系统,部分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三级以上,建成了数字医疗示范医院。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推动了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服务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改善了群众的就医方便程度。另一方面,开展互联网相关服务应用。2012年建立了全省统一的集约式预约平台,全省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都已经联网省级医院平台。同时,还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五级联动的人口信息管理模式,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管理、互联信息管理、流动人口信息管理以及省市县乡村的网络。江苏还将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提供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
四是“互联网+医疗”虽然发展迅速,但作为一种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领域当中主动作为,并积极引导其规范有序地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对待理性分析这一新型的业态,既要看到互联网的优势,也要看到医疗健康行业自身的特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者系江苏省卫计委主任)
“互联网+医疗”优化配置公共资源
胡万进
从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看南京市互联网医疗卫生改革方面的实践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是当前在管理方面改革过程中碰到的很多问题,需要应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加以解决。“互联网+”通过技术变革,真正能够将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通过技术加强医疗诊断与康复前端与后端的链接工作,弥补后端发展滞后的问题。
二是如何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重点需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是顶层设计,另一方面是系统谋划。政府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更好的协同机制,提供一个更好的氛围。利用好现有的公共资源,充分促进内部资源共享,构建统一共享平台,冲破行业间的壁垒。建立协同化的运营模式,联动各方力量是工作难点。同时在保证安全隐私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作用,联合企业推动发展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建立好的机制,推进南京“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三是注重解决好患者就医感受问题。南京建立的医疗一卡通,打通各个市、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同时改进医疗管理流程,推进一卡通与支付、医保之间的链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迫切需要来自高校、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将“互联网+医疗”更好地推进,加快推进南京打造健康名城和信息名城的步伐。同时不限于此,需要大家共同关注整个智慧城市建设,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发展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作者系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互联网+医疗”助推医疗行业生态转变
刘 陈
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是大的发展趋势,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国家对互联网行业高度重视,“互联网+”已经成为统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互联网+医疗”概念的提出为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传感技术、数据分析的手段使得健康医疗可以便捷、准确地进行,给整个医疗行业带来了生态转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医改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创新活力,应用互联网技术既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也对统筹推进各项其他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行业的深度融合将是大势所趋,我校也会大力加强在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及人口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
“互联网+医疗”创新医改新路径
杨 震
党和政府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正在大力推进医改。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医改途径和视野,也是目前“互联网+”以及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是一个伟大的技术革命,它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涉及几乎所有方面的创新体验,“互联网+医疗”定会使未来社会更智慧、人类更健康!
各位领导、专家在研讨会上从多个层面、多种视角对“互联网+医疗”战略主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围绕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互联网+医疗”战略发展,对创新医改新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为改善区域医疗环境、提升医疗信息化发展水平、促进江苏医疗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智力支持。通过这个研讨,相信在政府部门的大力主导之下,未来互联网在医疗领域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校长)
互联网时代医疗体系的变革
刘积仁
互联网时代的医疗改革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话题。医改,不仅是中国的一个大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如何看待互联网、大数据对这个行业的影响,以及对当前医疗体系改革起到的作用,根据东软集团实践经验作以下分享:
首先,这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有关医疗改革的热点方向。第一个是泛医疗,过去探讨最多的是医院和医疗机构,而现在更多是将医疗泛化,涉及到娱乐、饮食、心情、环境等等;二是康复,现在医疗改革的目的是使医院的使命变为如何不让你到医院来,或者是出了医院不再回来,即做好预防与康复工作;三是去中心化,即利用最好的资源解决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四是协同医疗,将医生从单独的个体变为协同的整体;五是标准化的问题,即面对医生短缺的情况,如何提升医院和医疗机构的水平质量,减少和弱化医院之间的标准差,减少由于个性化带来的失误。
其次,对互联网环境下医疗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建立分诊体系,其核心观念是连接,是标准化。构建完善的分诊体系需要建立一套标准化、数字化,具备可连接性和可信赖的机制,实现终身医疗管理。二是树立以疾病预防为核心的医疗观念,以疾病预防为主的核心在于对个性化的了解,需要了解个人的处境和教育,建立个人动态档案,加强对个体的激励作用,推动预防工作的实施。三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医疗必须确保诊断的科学性以及数据的准确性。
对于“互联网+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以下几个标志性的关键词可以描述,即大数据、标准化、物联网、人工智能、去中心化。任何医疗改革都需要获得科技与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互联网、云、大数据是驱动医疗改革的根本工具和手段。因此,“互联网”技术搭载“医疗”是一个极具光明前途的社会事业,将拥有无限发展前景。□
(作者系东北大学教授、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
“互联网+医疗”推动实体医院向云医院转变
彭宇竹
从实体医院的角度,对当前关心关注的“互联网+医疗”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理解和认识。
关于“互联网+医疗”的模式,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种是自建式,另一种是合作式。自建包括医疗卫生机构自建平台和企业自建平台,如国内大医院拥有自建的医疗平台,企业如腾讯公司的云服务系统健康管理平台、平安公司的平安好医生APP等。合作式包括医院和互联网企业、医药企业、保险企业共同搭建的平台,如阿里巴巴的连锁药店等。目前我们所探讨的“互联网+医疗”与智慧医疗平台还存在较大差距,智慧医疗兼具在线预约就诊、远程诊疗,包括药品配送、大数据手机运用、云储存等功能,同时院外需要能够干预,所有功能都需要集中在智慧医疗平台之上。
“互联网+医疗”的益处可以总结为四点:一是颠覆了传统流程,从诊疗开始节约了的大量时间。二是资源集约优化,医生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互联网上的资源,便于采用最快捷和高效的流程。三是分级诊疗推进医改深化,促进医生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自由人,形成医疗资源库。四是成本控制,通过合理分流人群和医疗资源,将小病控制在社区基层诊疗,改善医疗市场格局,大幅度节约患者的时间成本。
同时,“互联网+医疗”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政策滞后,二是监管缺失,三是布局随意,四是定位不明。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制定规范的政策环境、资源环境和监管环境;明确监管主体和权责,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共同参与治理模式的建立,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构建标准化数据接口,减少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促进信息的互联互通;合理布局,明确定位,规范互联网医疗的主体、所涉及的内容、程度与标准。□
(作者系南京鼓楼医院党委书记)
“互联网+医疗”创新推动优质医疗服务
王承宽
从国家要求和流动人口、老年人口需求来看,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以满足整个医疗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提到要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业的改革,说明从国家层面非常关注老年人口的医疗建设。同时,根据国家卫计委的计划任务,深化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全国幸福家庭建设等,都对医疗健康提出了明确要求。
“互联网+医疗”在解决医疗信息不对称,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增强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避免无效就诊等方面有很强大的优势。“互联网+医疗”将有望突破老龄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医改难题,实现医疗服务创新,满足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年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服务需求,市场潜力大。
对于“互联网+医疗”的几点实施对策建议:一是做好流动人口和老年人口医疗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比如领导体制、协调机制问题,要解决医疗政策的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问题;二是建立流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与保护患者的隐私,加强互联网医疗监管方面法律规范的研究;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四是应当不断解决好各类技术问题,如医疗行业互通和标准化问题、各类数据传输质量问题等。□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人口研究院院长)
打造智慧健康服务产业革命性体系结构
朱洪波
“互联网+健康医疗”的重点是利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向互联网的末梢效应及其边缘价值战略转移。末梢效应是指互联网对其所理解的医疗健康产业所能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边缘价值是指互联网自身价值以外服务于健康医护行业产生的间接价值和增值服务。物联网驱动“互联网+健康医护产业”革命性变化,使健康医护产业从目前传统的以医疗技术为中心向以健康服务为中心进行转移。
我们当前工作的建设意义和指导思想是把信息技术渗透到医疗、健康各个领域,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与现代医疗技术相融合和协同,对病人和非病人群实现泛在化拟人化为特征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
以下是我们研究的部分成果:
一是搭建一个无处不在的健康服务体系。该体系由一个公共健康的信息服务平台和若干子系统构成。同时,研究面向用户各种服务需求,各种环境能够适用的健康服务终端和传感器件,让服务终端实现家庭化、智能化,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连接。二是网络和管道建设。重点是做泛在接入技术和智慧健康的服务网络。三是云服务平台建设。目前我们已经建立完成了一个泛在网络健康服务的管理控制平台,如何把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运用在健康服务领域是研究的重点。四是需要研究所有健康服务如何通过软件定义,通过互联网促使其面向健康需求的用户实现智能管理和服务需求。目前这些智能服务已经运用在很多地方,如自助预约挂号系统、短信诊疗推送系统,以及健康守护系统、急救医疗系统、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健康信息采集系统、运动管理系统等。
我们期待,通过探索物联网技术思想驱动“互联网+健康医疗”的机制体制的改革,促进信息网络业和健康医疗业的协同创新,打造一个智慧健康服务产业的革命性体系结构。□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物联网研究院院长)
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医疗”
李 涛
从大数据的视角剖析大数据与智慧医疗的关系:
一是对大数据的理解。从应用数据算法的角度,就数据如何生成、如何存储、如何应用等几个角度分享一下当前的调研与项目工作。针对医疗大数据,目前可以涵盖从生活、护理服务到价值创新等功用,如易中医,就是利用中医行业数据共享,提供医疗资源和监控服务。从临床医疗服务角度,大数据服务对象从基层的病人、到医生、到医院、再到第三方,最后是自身健康服务几个层面。现在的产品多为单元产品,用户体验到数据收集,平台上集合需要的所有资源,因此,大数据可以为从产品到平台再到生态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二是对用户日常体征与健康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希望能够衍生至后期的生态服务圈。数据包括私有数据、公开数据、共享数据以及来自第三方的数据,通过整合这些数据,并进行挖掘、统计分类关联以解决不同表征下面的模型,关联药品与临床反应,模拟体征变化和可靠性,达到辅助支持的功能。同时构建一个社区,促使病患之间协同恢复。简单来说,即让数据变成统计,并完成从统计到支持,在医疗领域起到辅助功用。经历由平台、数据分析、业务逻辑、应用及后期的数据分享流程。□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冷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