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一场神圣的正义战争,是一场从根本上促进全民族觉醒和团结的战争。为重温抗战精神,珍惜和平发展,把爱国基因写进中华民族的血液,在今年的国家公祭来临之际,文化广角栏目特组织一组笔谈,以飨读者。
讲好抗战故事 弘扬“抗日山精神”
李 武
“抗日山精神”是连云港市赣榆区革命老区独有的亮点。多年来,我们一直积极宣传,营造氛围,让“抗日山精神”深深融入到赣榆人民的血脉中,在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多措并举,讲好抗战故事。对外积极传播“抗日山精神”。2013年与中央新闻纪录片厂联合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抗日山》,在央视和江苏电视台播出;2015年《人民日报》记者深入赣榆采访,以《有一座山,叫抗日山》为标题,大篇幅宣传赣榆抗战故事;组织多方力量拍摄电影《烽火抗日山》,拟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让更多的群众铭记历史、鉴往知来。对内积极宣讲“抗日山精神”。组建“抗日故事宣讲团”走进机关、校园、农村,宣讲赣榆抗日故事200多场;组织力量出版《抗日山诗词选》、《抗日山—— 一个民族的魂魄》长篇报告文学,编写《刘少奇在赣榆》、《纪念符竹庭将军殉国七十周年书画集》、《赣榆抗战系列丛书》,使“抗日山精神”家喻户晓。
强化参与,凝聚群众力量。高度重视群众的参与性,使“抗日山精神”传承落地生根。发动全区党员干部捐款2000多万元,完善抗日山硬件设施;目前,每年来抗日山缅怀先烈的群众达70多万人次,下一步将争取免费开放,让更多的群众前来吊唁先烈;筹资300多万元新建抗日山纪念馆第四展厅,发动群众多方搜集资料,并创新展示方式,综合运用多媒体和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展示抗战历史;投资修缮刘少奇故居,建设小沙东海战群雕,并将其作为国防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为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在抗日山烈士陵园举行大型纪念活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
国防教育,从青少年抓起。每年组织区四套班子及各镇、各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开展“军营一日”活动,实行领导干部国防教育报告会制度,专门聘请军事专家或当地驻军领导作国防形势报告。成立全市第一所少年军校——抗日山少年军校,从小培养青少年尚武精神,增强国防意识,磨练意志品格。今年6月,南京军区“文化服务老区行”专场慰问演出走进抗日山少年军校,少年军校的小军人们与演员同台演出,把“抗日山精神”宣传融入到精彩的节目中。在智贤中学成立了首个国防教育班,区人武部和驻军派教官跟踪教育、全程指导。区人武部坚持每年配合教育部门,先后对18200余名学生实施军训。区委宣传部坚持每年加大“抗日山精神”在青少年中的宣传力度,形成了军地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
(作者系中共连云港市赣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抗战精神——厚重的爱国主义教材
成 洁
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光辉的历程。全国各族人民迎着日军枪林弹雨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爱国主义篇章,她是一份值得继承与发扬的优秀爱国主义教育教材。
齐力合作、英勇参战、共赴国难。抗战期间军队踊跃参战、英勇杀敌、保家卫国;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支援前线、共赴国难;中国共产党力促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团结国内外一切抗日力量,为国奋战。这充分展示了华夏儿女国难当头之时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民性、进步性。抗战时期的爱国主义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首先,抗战时期的爱国主义体现了各阶级阶层、各族人民、各党派人士、华侨同胞的共同参与的全民性。其次,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其维护国家主权的反侵略战争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决定了先进性。
一个传统、一个动力、一面旗帜。抗战胜利的辉煌历程及其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国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资源。首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中华儿女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壮举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次,爱国主义是克敌制胜、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抗战的胜利说明了爱国主义精神所激发的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是跨越艰难险阻的法宝。最后,爱国主义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旗帜,华夏儿女在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下同仇敌忾,谱写了中华民族团结御敌的惊天战歌。弘扬抗战时期的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的我们应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共同努力。□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爱国主义教育在校园
孙汉洲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思想教育一直强调的。新时期新形势下,校园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有新的举措。我认为,应该着重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打造氛围,耳濡目染。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养成,无法“毕其功于一役”,要靠长期耳濡目染地熏陶。学校要倾力于爱国主义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校训、校歌、楼宇道路命名、标语、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等多元熏陶以求实效。南京二十九中建造的赏心亭文化角在这方面具有示范意义。赏心亭原为南京古代一处名胜,唐宋时代文人经常登临其上,啸傲歌咏,陆游、辛弃疾、范成大等人都曾留下许多抒发杀敌立功、收复失地情怀的诗词,惜乎后来毁于兵燹。二十九中五年前在校园建的赏心亭,不仅恢复了一处名胜,更重要的是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亭中镌刻了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四周遍列镌刻爱国等方面名言的奇石,校长还撰写了一篇《赏心亭记》,记述建亭始末与用心,勉励学生立志苦学,报效祖国。课余假日,学生徜徉其中,受到感召与鼓舞。
广挖素材,丰富内容。爱国主义素材如同散落的金矿,需要我们去充分搜集整理,以飨学子。只有占有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抢占先机。例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无数志士仁人,以身许国,视死如归,气贯长虹。这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充分搜集相关资料,运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了解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英雄主义是一种文化。中国的许多建筑、场馆、古迹、节日,乃至文学作品,都饱含爱国主义的元素。我们可以开发为地方教材或校本课程,不仅能在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收到良好效果,而且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注重创新,形式多样。爱国主义教育切忌形式主义,切忌空洞说教,要注重创新教育形式。例如,组织学生观看重大庆典、参观主题场馆,其效果与教师课堂上讲授不可同日而语。至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自身参与的形式,如诗歌朗诵、戏剧表演、调查走访等,效果会更好。南京二十九中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组织影像社团学生拍摄《南京,1937》专题片。学生们走遍了南京大屠杀的遗址,搜集了大量的实物、音像、图书资料,历经寒暑,终于制作了一部时长120分钟的专题片,轰动了省内外新闻界。学生在亲力亲为的活动中,感同身受,爱国主义的情怀自然在心中扎根。□
(作者系南京市二十九中原校长、教授、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