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泰州市突出“中国医药城”核心板块,以聚力创新为关键,以打造医药城“人才特区”为支撑,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以人才链引领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产业链”的良好效应,人才红利正成为泰州加快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先发优势。
着眼产业发展,聚焦“高精尖缺”,不断创新招引机制,构筑人才引领发展高地
业以才兴。泰州市牢固树立“人才大突破、突破大人才”理念,始终坚持顶尖人才顶级支持、紧缺人才优先引进,不断创新机制、活化举措,吸引招纳了100多名生物医药领域的领军人才和精英团队入驻泰州、扎根泰州。
构建人才数据系统,实现“精准纳才”。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生物医药相关信息资源,探索构建以生物医药领域人才为核心,融人才交流、项目合作、公共服务等模块于一体的“中国生物医药人才大数据平台”。积极发挥大数据平台效用,以“人”为主线,及时收录并更新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人才数据,精心描绘“人才地图”。加强对平台用户注册信息和行为数据的分析,为科技人才和企业提供智能推荐,实现精准招引、靶向使劲,切实增强人才与产业的契合度,提高人才引领发展的贡献度。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推行“飞地引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更大力度推进柔性引才用才。积极构建“人才金三角”模式,鼓励人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做科研、在北京上海等地高校搞讲学、在泰州创业做法人代表”,以更加开放灵活的机制集聚人才资源。精心创设“离岸孵化器”,做到“离岸孵化基地建设到哪里,柔性引才就跟进到哪里;柔性引才进行到哪里,离岸孵化基地就建设到哪里”。全面实施“智力合作”,深入开展高端人才创业项目洽谈、“院士专家园区行”、“科技镇长团”等活动,不拘一格用好各种智力、用活各类人才。
实施人才培育工程,注重“梯次聚才”。在突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一方面,抢抓海外人才回归机遇,引进200多个以留学归国人员和带着创新“种子”来园区孵化的博士研究生为主的创业团队,打造了“金字塔式”人才梯队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围绕企业生产需求,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近百所知名大学人才交流与合作,实施人才定制服务和人力资本精准配置,招纳一大批新生力量,推进培养使用无缝对接,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启示:打造医药“人才特区”,构筑人才引领发展高地,须以“适需对路”为根本,以独特的机制、独特的举措,抢抓“制高点”,聚天下英才、汇全球才俊。泰州市通过构建大数据系统、强化柔性引才、深化梯次聚才等一系列举措,优化“人才供给”,走出了一条“以快补晚、以特取胜”的人才国际化发展路径,实现了生物医药人才的快速集聚,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销售均超过1100亿元,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泰州已然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立足区域实际,注重“综合配套”,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构筑人才环境建设高地
木茂鸟集,水深鱼聚。泰州市始终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基础性工程和关键性举措,通过不断夯实吸引人才的“软实力”,使之成为人才钟情泰州的“硬理由”。
拿出“真金白银”,优化政策环境。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企”的若干政策意见》,集成推出“购房券”“科技创新券”“创业券”三张券政策,针对不同层次人才,分别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设立由市区两级财政出资1亿元的“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推进“113人才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在税收减免、土地利用、贷款担保、出口补偿、技术改造、科研开发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为各类人才前来创新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平台环境。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际,构建覆盖医药研发、生产、销售等全过程的平台服务体系。放大现有大小分子药物平台、国家级疫苗工程中心等18个公共服务平台共享效应,加快建设免疫技术、创新制剂、安评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新平台,有效降低人才创新创业前期成本。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支持、项目申报、证件代办等全方位服务支撑体系,实现人才落户“拎包入住”,让人才“创新零障碍、创业零门槛”。
突出“宜业宜居”,优化人文环境。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报道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倡导包容谦让、海纳百川的社会氛围。举办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企业家联谊等活动,开展创业创新经验交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在成果开发、生产经营、市场开拓等方面创新探索。从人才实际需求出发,解决人才在就医入学、购物娱乐、住房安居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在泰州工作顺心、生活舒心。
启示:打造医药“人才特区”,构筑人才环境建设高地,须有一流的政策、一流的环境,激发“兴奋点”,让人才想来、愿来。泰州市大力发扬“店小二精神”,通过创新一系列优质环境,目前已引进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2800多名,其中外籍院士2名,两院院士2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3名,各项人才指标处于国内前茅。
契合成长需求,完善“评价体系”,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构筑人才价值实现高地
人才的自我发展与考核评价,是聚集人才的“晴雨表”。泰州市积极创设助力人才自身价值实现的途径、渠道,形成了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人才磁场”。
创设薪酬体系,让人才干有“奔头”。深入研究岗位价值,对医药产业251个岗位进行系统描述,建立了国内首家符合国际标准的医药产业岗位职责描述与薪酬标准体系。每年定期发布人才资源报告、中英文医药产业岗位描述与薪酬报告,为医药领域人才择业和跨国医药巨头的入驻提供切实有效的行业数据参考,帮助人才明确发展方向,促进人才更好更快成长。
创设高端载体,让人才干有“热情”。立足人才工作需要,搭建国内顶尖的事业发展舞台,利用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平台,招引落户阿斯利康、大同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医药公司和医药项目,让人才拥有“用武之地”“挥洒空间”。围绕人才发展需要,在每年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期间,举办全球生物医药类创业大赛和中国国际医药人才智力交流大会,使人才既能进行思想碰撞、学术交流,又能彰显个人风采、获得出彩机遇。结合人才工作实绩,开展评选“年度人物”“创新创业典型”等活动,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潜能。
创设互动渠道,让人才干有“尊严”。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各级党委每年至少专题研究1次人才工作,并邀请高层次人才参会献计献策。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听取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根据人才的专业特长、管理能力和工作实绩,优先推荐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为其参政议政创造条件。通过拓宽人才参与渠道,有效增强人才对泰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启示:打造医药“人才特区”,构筑人才价值实现高地,须尊重人才、崇尚人才,提升“认同点”。泰州市从有利于人才发展成长、有利于人才个人价值发挥角度,通过创设薪酬体系、创设高端载体、搭建互通平台,让人才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受尊重、政治上受重视,从而使各类人才来得开心、干得称心、住得舒心,实现了远者来、近者悦。□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