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关键创新领域集聚

发布时间:2017-09-05     稿件来源:《群众》上半月版     作者:战炤磊 李 芸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双创”支撑就业等的金融支持。江苏要实现“两聚一高”所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在诸多关键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金融的支持作用必不可少,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的作用十分关键。江苏拥有规模巨大的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然而,其向关键创新领域集聚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必须精准施策予以引导。

突出双赢均衡

对照“两聚一高”的目标要求来看,江苏需要凝心聚力集中攻克的关键创新领域包括重大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新兴业态与商业模式创新、重大民生创新工程项目、高效富民创新项目、创新产业集群与基地建设等。这些领域涉及面广、周期长,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单一的政府投入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而且政府资金在运行效率方面的缺陷会使其在扶持上述创新项目时更加捉襟见肘。因此,体量规模巨大兼具良好治理效应和效率优势的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应该成为关键创新领域的重要依托力量。一方面,虽然这些关键创新领域会因为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而引发市场失灵,但是它们也会产生长期的稳定的收益,从而为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提供巨大的获利空间;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形势趋紧、虚拟经济泡沫较大的背景下,这些重大创新项目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其较为理想的投资领域。

同时,江苏发达的产业经济基础和领先的区域创新能力,特别是丰富的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为实现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关键创新领域集聚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2016年末,江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21106.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43900.5亿元;江苏有境内上市公司317家,募集资金总额2254.6亿元,市价总值37174.1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9370.9亿元,其中民间投资比重达69.3%。引导这些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关键创新领域集聚,将有助于江苏进一步突破资金瓶颈。同时,通过与创新的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保值增值的能力,将缓解整个经济“脱实向虚”的问题。

破解制约瓶颈

首先,金融资源在行政性分业经营体制下面临条块分割,无法进行一体化整合,难以适应重大创新项目的需要。例如,商业银行奉行稳健的运行模式,重大创新项目往往风险较高,缺乏有形的抵押物,并且短期内难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因而商业银行向重大创新项目提供贷款的意愿不足,这也意味着金融资源的头号主力向创新领域集聚受阻。2016年末的数据显示,江苏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21.8%为住房贷款,同比增速高达48.8%。这也说明,江苏银行贷款对于创新的支持力度较为有限。

其次,被寄予厚望的社会资本由于风险偏好、主体素质和投资渠道等方面的限制,对关键创新领域的参与热情不高。社会资本总量规模较大但个体平均规模偏小,属于分散的风险厌恶型的逐利资金,通常注重通过投机获取短期利益,而关键创新领域的重大项目多数属于基础性、公益性项目,风险大且回报周期长,往往使社会资本望而却步。同时,社会资本的投资行为具有明显的“羊群效应”,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脱实向虚”的倾向特别明显。2016年,江苏民间投资增速仅为6.8%,低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增速(7.5%),更远低于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增速(20.3%)。

第三,创新部门的总体效率不高,社会公众对于关键创新领域的收益预期普遍偏低,致使其对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高。世界一流的高端科技创新成果严重缺乏,限制了江苏在关键创新领域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点;体制环境和高端要素供给体系不完善,限制了江苏在关键创新领域取得成功的概率;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限制了江苏在关键创新领域所能够展现出来的综合效益。特别是重点创新产业利润水平的相对下降,会使社会公众调低对于关键创新领域的收益预期。2015年,江苏规模以上制造业成本利润率排名前两位的行业都不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成本利润率仅为5.06%,在全部制造业中排名倒数第五位,低于整个制造业的平均水平(6.80%)。

拓展思路对策

完善政策体系,推动资本要素与其他创新要素的融合集聚。创新活动需要多种要素的共同支撑,必须协同推进多元要素的配合集聚,借助人力资本、技术等根植性和嵌入性更强的创新要素在关键创新领域的高水平集聚,来吸引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持续流入,并形成自我累积循环的互动强化机制。一方面,要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体系,鼓励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关键创新领域的相关项目。另一方面,要深化人才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鼓励优秀人才有序流动、自主创业。同时,加大关键创新领域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以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前景和丰厚的经济回报吸引并留住一批高端人才。特别是要注重物质资本导向型政策与人力资本导向型政策之间的协同配合,既要坚决摒弃重物轻人的政策逻辑,也要防止轻视物质资本利益的倾向。

营造文化氛围,引导各类要素主体自觉聚力关键创新领域。关键创新领域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要意义,其相关创新项目往往难以在短期内产生稳定的经济回报,单纯依靠经济利益驱动的政策往往难以真正实现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集聚的目的。为此,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必须注重文化理念和行为习惯的作用。一是要加强区域文化建设,营造鼓励创新、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倡导合理获利、合法致富的义利观,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有序流向关键创新领域;二是要建设以开放、包容为特征的创新生态系统,使关键创新领域以开放的心态充分包容不同类型的资本及其行为;三是要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使投资关键创新领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成为其重要的战略取向。

加强平台建设,强化各类资本集聚关键创新领域的载体支撑。各类资本要向关键创新领域集聚必须有相应的组织平台作为支撑,从中获取相应的信息、交易和信用担保等服务。因此,必须加强平台建设,构建层级多样、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瞄准各类资本参与关键创新领域的重点需求,以全面覆盖各类创新要素和整个创新过程为导向,着力建设多样化的创新平台,包括要素交易与共享平台、信息发布与共享平台、服务供给与集成平台、有形实体平台与虚拟网络平台等。加大对各类创新平台的整合力度,促进专业平台与综合平台的有机衔接、实体平台与网络平台的良性互动,为各类资本和创新活动提供一站式、集成化的服务。

强化工具创新,拓宽各类资本进入关键创新领域的渠道。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创新,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除了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创新项目,允许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在相关法律框架下自由公平参与。加强金融产品创新,针对关键创新领域开发一批适销对路的金融衍生品,提高重大创新项目的资产证券化水平,拓宽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进入关键创新领域的渠道。顺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引导互联网金融机构向科技创新领域转型,培育一批主要面向科技创新项目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截至2016年底,江苏省金融办已批准成立10家互联网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这是宝贵的经验探索,未来应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数量规模,并不断提高互联网科技金融公司的综合实力和绩效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杂志社,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责任编辑:王 婷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