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作为连云港中心城区,海州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海州区坚实的基层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海州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后发先至”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狠抓县域经济治理、城乡统筹治理、社会综合治理、镇街村社治理,着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全力以赴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抓县域经济治理做强带动力。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既做大总量,更提升质量,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以创新牵引“赋能”。统筹创新驱动与投入拉动,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育大做强,在壮大医药健康、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基础上,推动数字内容、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星火燎原,同时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夜间经济、物流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崛起一批“高原”“高峰”。二是以改革思维“赋智”。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从企业、群众的视角和体验设定改革目标、梳理改革事项、评判改革效果,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以服务理念“赋值”。深入实施优强、小巨人、上市等企业三大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持续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设立4支总额近6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全力扶持龙头企业扩大规模、转型升级,同时加大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的培育力度,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
抓城乡统筹治理做大承载力。坚持“四化同步”理念,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一是提升城市增能级。建成连云港铁路综合客运枢纽,为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振兴乡村增活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富民产业,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村土地成片流转比例近70%,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三是厚植文化增底蕴。以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为抓手,擦亮“千年古城、城市之根”文化名片,用足用好秦始皇、孔子、《西游记》、《镜花缘》等历史人文资源,保护修复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造像等国家级文保遗迹,传承弘扬五大宫调、淮海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造繁荣民主路、盐河巷等历史文化街区,叫响做活白虎山庙会、广场舞大赛等文体活动招牌。大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放大全国学雷锋示范点海州“女子清淘班”典型效应,打造“海州好人”、志愿服务等品牌,培育城市精神,塑造城市灵魂,提升文化内涵品位。
抓社会综合治理做稳平衡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的具体要求。海州区坚持群防群治,建立健全社会问题风险监测、研判、化解机制,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一是底线红线筑基点。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压紧压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坚持把隐患当事故,落实挂牌督办、违法企业“黑名单”、媒体曝光等制度,逐条逐项彻底整改,建立完善“互联网+安全监管+应急调度”等机制,着力推进本质安全,确保长期安全发展。环境保护坚持一手抓污染防治做“减法”,一手抓生态供给做“加法”,主城区化工企业全部关停搬迁,常态长效开展餐饮油烟、施工扬尘等“散乱污”企业整治,每年新增一批公园游园和绿化景观。二是共建共治破难点。纵深推进网格化管理试点,做到群众参与“热在网格”、社会力量融入“网格”、矛盾纠纷不出“网格”。组建网格化管理“1+18+X”架构,全区187个村社细化为702个基础网格,优化配置网格长、指导员、专管员、参与员等“一长三员”,把公安、民政、城管等社会治理方面的17个部门61项工作统一纳入“全要素网格”管理,基本实现社情民意“早知道、早处置、早回复”,矛盾纠纷“不上交、不激化、不上行”。以社区群众为主体、行业场所为补充、公安微警务平台为支撑的“正义联盟”平安志愿服务队伍,累计招募平安志愿者20余万人,开辟“互联网+群防群治”新战线,形成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海州样本。三是智慧智能通堵点。着眼解决城市管理中“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到”等问题,建成运行苏北首家智慧城市管理中心,以网格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支撑、协同化为保障、实战化为导向,整合12345政府服务热线、数字化城管、安全生产、环境监察、社会治安、民生服务、应急处置等功能,实现服务热线“一号通”,服务管理诉求“一口受理、一体派单、一台运行”,并在全省率先采用“互联网+无人机”指挥调度系统,对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环境监察、国土勘察、森林防火等重大问题进行日常巡查。
抓镇街村社治理做实组织力。积极推动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聚焦基层党建、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等主责主业,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力量,面向区域内群众开展服务。坚持党建引领、民生为先、问题导向,持续提升镇街村社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贯通到底、落到实处。一是推动人员职业化。着眼解决村级干部队伍后继乏人、活力不足等问题,近两年累计公开选拔203名本土大学生回本村任职,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新鲜血液”和“源头活水”,有关做法得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聚焦。着眼解决社区干部队伍工作繁杂、力量紧张等问题,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实行“三岗十八级”薪酬管理,每年招录一批年龄在30岁以下的社区工作者。推进村书记、主任“一肩挑”。二是加快阵地标准化。持续推进村社党群服务中心达标建设,实现率分别达100%、91%,落实基层减负要求,清理村居办公场所“牌子乱象”9590个,微信工作群减少22.2%。大力开展城乡公共空间治理,收回农村可用土地6700余亩,综合利用城市小区、广场、游园、楼宇等空间,打造“邻里驿站”“幸福游园”等党建阵地20余个,建设“政治生活馆”“党史展览馆”等一批实境课堂,构建党员、群众家门口的“红色服务圈”。推动全域阵地开放共享,试点开放式组织生活,累计吸引数千名党员群众踊跃参与。三是实现服务便民化。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镇街、村社延伸,6600余个高频民生事项群众可就地就近办理,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镇街”。深化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全区11个街道、100个社区与370余家辖区单位结成“党建联盟”,通过建立工作清单、下沉执法力量、完善反馈机制等举措,实现工作推动和问题处置“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大力加强“三社联动”,引进和培育社区服务、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认领群众“微心愿”等活动,实行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中充分发挥作用、展示良好形象,群众生活办事更加方便、诉求表达更加顺畅、平安幸福更加可感。□
(作者系中共连云港市委副书记、海州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段培华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