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创新驱动民营企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

发布时间:2021-09-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许仲梓    

创新是民营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江苏是民营经济大省,要把创新驱动民营企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江苏坚持把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全省民营企业创新活力有效迸发、创新动力持续增强。

目前,全省累计拥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22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8家,居全国第一,拥有省级以上备案众创空间922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965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江苏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民营企业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新动能不断集聚,承担了90%的省科技计划项目、贡献了90%的高新技术产值。

实施英才名匠产业人才培训计划,培训人才超万名,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55.1万人,保持全国第一。建好用好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省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载体,2020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支持近3000家民营科技企业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校企联盟14000多个,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近2万项。

抓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的落地实施,2020年共对27000多家企业减免各类科技税收达436亿元。加大融资信贷支持,发放苏科贷低息贷款超600亿元,支持民营科技企业超6800家;引导天使投资机构向400多家小微民营科技企业股权投资14.9亿元。2020年,民营企业专利授权量38.3万件,同比增长74.1%,自主创新水平持续提高。2020年全省通过评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万多家,同比增长73.8%,其中绝大多数为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2020年有66家民营科技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的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近3.6万亿元,平均营业收入54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3%10.1%

正视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存在的短板

当前,江苏民营企业正在加快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从简单创新向重大创新转变,但是聚焦关键核心领域及对标科技自立自强新要求,创新驱动发展仍然存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不紧、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不够、创新协同机制不畅等短板。

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芯片半导体等前沿科技领域前瞻性协同布局不足,同质化竞争、结构性过剩现象在江苏仍然存在。知识产权保护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比还有较大差距,由于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举证难度大,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江苏虽然高校林立,科教资源丰富,但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缺乏专业化中介服务和高效市场,转化率仅有5%左右。

要素资源保障有待加强。抽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企业反映,关键领域创新难度大、风险高,政策设计尚不足以吸引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一些地区受房价、地域等因素叠加影响,科创企业对人才吸引力减弱。另外,多数民营企业研发人员占比不足5%,相当比例的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在1%以下。江苏全社会研发比为2.85%,低于广东。民营企业的研发活动总体仍以低投入、快见效的为主,对前沿研究和未来可能的颠覆性技术投入热情不足。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有待加深。由于缺少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工程应用及产业化整体创新链的无缝衔接,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民营企业系统集成能力有限,难以形成产业链通吃的拳头产品。59%的民营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控制力不足,关键环节缺乏话语权,对供求变化的适应能力表现一般,具备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原创性理论突破和成果产业化潜力的企业稀少。

创新服务支撑有待提升。江苏具有引领性和前沿性的世界级研究服务平台少,市场化运营机制建设薄弱,缺少高水平的专职服务团队和高层次技术服务带头人,多数平台只能提供简单的信息咨询、市场调研和人才培训服务。投融资机构对融资需求迫切的初创期企业、尚未产业化的科技型企业信贷供给不足、直接融资不够,制约了创新型企业发展。

进一步强化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

强化江苏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要全面落实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加速要素集聚、加快核心技术攻坚、优化创新布局、强化体制机制保障,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引才育才,推行企业+院校的订单培养模式和企业+实验室的合作培养模式,建立更加有效、便捷的人才引进补贴机制。支持企业申报科创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联合建设创新载体。实施科研设施等科技资源共享政策,向中小微企业优惠开放。综合运用后补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加大研发投入。

加快核心技术攻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深化政产学研协同攻关,综合运用定向择优、联合招标、揭榜挂帅等方式,提高产业科技创新的组织化水平。引导企业、金融机构以捐赠、建立基金、开展联合资助等方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高财政支持比例。探索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支持领衔科学家实施一批长周期、高风险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充分挖掘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深耕主营业务的民营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或技术创新联合体,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优化创新发展布局,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综合运用战略规划、财税政策等手段优化创新资源布局,提高政府集聚产业链高端资源的能力。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梳理产业链的构成和产业融合载体分布情况,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搭建企业和创新载体对接平台,强化各地创新深度合作,建立完善区域内深层次的联动发展和利益共享机制,努力消除区域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强化体制机制保障,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实行与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分类评价制度。完善尽职免责的容错机制,研究制定创新活动容错纠错清单。建立分层次创新机制,依据创新能力的强弱鼓励企业参与核心技术攻关。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制定成果转让、股权分配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市场化运营,健全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制度,实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更大程度保护民营企业核心技术的创新。

(作者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工商联主席)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