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滨开区)抢抓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契机,超前谋划、主动作为,成功入选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园区,获批全国绿色化工园区(创建单位),成为全省首批认定的14家化工园区之一,并连续4年上榜“中国化工园区30强”,区域经济社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2021年,滨开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6亿元,同比增长21.8%;规上工业总产值853.3亿元,同比增长2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2亿元,同比增长58.2%,其中工业投入70.4亿元,同比增长43.7%;实际利用外资2.76亿美元,同比增长73.8%。滨开区将锚定“改革创新引领区、统筹发展示范区、争先进位先行区”新定位,全力书写区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争当改革创新引领区,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速释放创新驱动原动力,现已建有市级以上(含)加速器6家,市级孵化器1家,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80家,被认定为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瞪羚企业20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44家;培育省“双创计划”团队3个、省双创人才19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4人,“龙城英才计划”领军型创业企业36家、创新人才35人,区域综合创新实力显著提升。滨开区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一是优环境,打造改革创新“生态圈”。倾力打造“创智滨江”营商服务品牌,通过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建设高品质人才公寓等服务企业发展举措,加快释放发展新动能。加快筹建总规模3亿元、首期规模1亿元的碳纤维产业科创引导基金,支持和保障碳纤维产业发展,力促产业项目孵化、技术成果转化。积极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采用“揭榜挂帅”“科技项目经理制”等模式,加速创新要素在园区内集聚。二是搭平台,构建改革创新“策源地”。在国家和省市创新政策基础上,优化完善《滨开区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奖励办法》,推动政策扶持从“后补助”转向“前激励”。深化“研发+孵化+资本”模式,加快建设集研发、共享办公、商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中瑞国际创新中心,打造涵盖技术孵化、成果转化、企业总部等功能的新材料科创中心。突出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积极创建国家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火炬常州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省级(含)以上孵化器、加速器5家。三是聚人才,注入改革创新“新动能”。全方位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在落户、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各方面给予人才最大支持,全力解决各类人才后顾之忧。大力实施“新潮”人才公寓计划,加大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引育力度,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再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新增人才总量超2万名。
争当统筹发展示范区,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坚持去行政化改革方向,科学统筹全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双招双引、规划建设、财税管理等工作,街道按行政区域范围做好党的建设、农村农业、社会治理、民生事业等工作。运行以来,滨开区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融合,逐步形成优势叠加发展态势。立足新形势,滨开区将继续坚持“统分结合、各有侧重”原则,持续深化“1+2”统筹联动机制,以深层次改革助推高质量发展。一是资源保障“全方位”统筹。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优化完善园街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工作专报制度等,以制度建设保障高质量发展。在考核体系上,精准设置统筹指标、覆盖指标、联动指标及个性指标,实现考核各有侧重、活力全面迸发,形成街道服务园区发展、园区反哺街道事业的良性循环。二是功能布局“一体化”统筹。在空间规划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到2035年逐步构建“一带两片三廊五点”总体格局;在产业布局上,以“招大、引强、培优”为实施路径,充分整合产业基金、厂房载体、土地资源等资源要素,统筹开展双招双引工作;在城市建设上,加快补齐功能短板,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定位清晰、功能完善的城镇业态,实现城乡建设、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三是人员管理“一盘棋”统筹。坚持全域一盘棋,一体化布局人才梯队建设。深化干部联动培养,实施“We耀滨江”干部培优工程,建立人员交流机制,实现开发区与街道工作互联、信息互通、经验共享。强化绩效考核管理和结果运用,完善多元化人事管理制度,突显注重实绩、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导向,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争当争先进位先行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滨开区始终把长江大保护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全力破解“化工围江”困境。2019年以来,累计签约关停化工企业49家,完成拆除41家,沿江一公里化工生产企业全部“清零”,沿江五公里生态缓冲带全线建成。积极探索化工用地“企业退出—生态修复—指标调剂—异地使用”的生态空间补偿机制,在全国率先发布化工企业安全关闭两项地方标准,为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常州样板”展现“滨江担当”、贡献“滨江智慧”。立足新起点,滨开区将继续发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常州精神,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一是党建引领聚合力。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深化“创智滨江 先锋领航”党建品牌,以守护25.8公里常州长江岸线为时代使命,以“258”实施路径为抓手,进一步凝聚先锋力量,打造创智高地。持续开展思想引领提升、组织建设提质、干部人才提速、作风效能提优、营商环境提档“五提行动”,深耕沿江生态党建示范带、乡村振兴党建示范片、社会治理党建示范街、长江大保护党建联盟等“八个项目”,形成各领域先锋示范,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二是产业强区筑高峰。聚焦新材料、新医药两条主线,依托中简科技、合全药业、碳纤维研究院等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挖掘一批强链、补链、延链的优质产业项目,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转型,打造“东方碳谷”“创新药谷”特色产业地标。持续开展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建设,以获批省级国际合作园区、省级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试点单位、纳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为契机,加快精品外资项目集聚,全力打造长三角区域有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园区。三是园区管理走前列。依托现有的一体化监控平台,集成完善安全、环保、应急系统,强化平台数据分析和监测预警功能,打造数据集成、互通互联的智慧指挥中心。在化工园区广泛推广“盛瑞工作法”,实行更加严格的封闭化管理、网格化监管,对化工企业实行“红、橙、黄、蓝”动态风险分级管控,构建“线上把脉+线下诊断+专家处方+整改反馈+跟踪达效”的全链条闭环式智慧监管体系,加快建成绿色化工园区、智慧化工园区,不断擦亮滨江新材料产业园特色招牌。□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新北区委常委、滨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