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近年来,南京市栖霞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毫不动摇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在生态修复中彰显长江文化特质,在保护传承中挖掘长江文化内涵,在文商旅融合中提升长江文化价值,推进长江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市发展相融合,实现了保护长江生态、传承城市文脉与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推进长江文化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实践探索
加大长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栖霞区先后出台开发、扶持、保障等多项关于加强长江文化遗产挖掘利用保护的政策文件,制定了多项相关工作制度、规范和检查清单。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长江文物保护网络,层层落实区、街道、文物保护单位三级文物安全管理责任,对文物保护单位,明确具体责任领导、责任人和文物保护志愿者,做到了定人定点定责。大力推进“智慧文保”建设,筑牢文物保护的科技支撑。在所辖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安装近百个监控摄像头,实现对重要文物现场24小时实时监控。打造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平台APP软件,采用互联网+数据库形式,确保文物管理、日常巡查、监控工作的智能化、便捷化、精准化。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推进“燕子矶老镇”“栖霞古镇”等街区建设项目和“关帝庙遗址”修复以及“寒桥公园”等文物保护项目,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统一。
促进文商旅融合提档升级。结合区内山水、人文资源特点,以栖霞山为“一核”,长江经济带为“一带”,仙林大学城为“一城”,把“第一金陵明秀山”栖霞山、“万里长江第一矶”燕子矶、“内河第一深水港”龙潭港等不同区域的文商旅产业串联,持续创新游览线路,充分发掘文商旅经济新增长点。推进文化旅游与教育、体育、制造业、农业、养老等融合发展,大力培育一批新型文商旅业态。如八卦洲“江润丽岛、生态田园”乡村旅游项目,围绕八卦洲南滨江风光带、中心路农旅风光带打造,带动了周边村庄、农业企业、农户共同发展。以建好长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区为战略目标,开发推广研学游、工业游、红色游项目,致力于打造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更具标识度的文商旅融合品牌。春季在栖霞山举办“山·寺·桃花”节,夏季举办龙舟赛和水一方荷花节,秋季举办农业嘉年华、幕燕登高节,冬季举办栖霞美食节以及跨年祈福迎新活动等,做到时时有亮点、四季有特色。
优化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优质项目引进,积极组织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园区、街道参加各类文博会、南京融交会、创意设计周,赴海外开展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如建立中意农业文化产业园,这是中国第一家以农业、科普教育以及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业文化主题产业园。加大文化产业发展优质人才引进,注重加强与国内外学者联盟等机构的合作,引育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吸引更多优质的孵化机构、创投机构落户。文化管理部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以提供更加便捷流程的服务治理为抓手,以改善服务质量为中心,推行文化企业“不见面”审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将服务延伸,加大对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不断激发区域长江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长江文化与城市发展相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城乡建设不断优化。片区开发全面提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环境更加宜居。随着南京拥江发展走向深入,长江第三大岛八卦洲已从江岛变成“城市中心花园”。与八卦洲夹江相望,幕燕风光带已成为南岸观江休闲绝佳处。永济大道上,南京最长的“樱花大道”一跃成为最新“网红打卡地”;“燕子矶御碑抢险加固保护工程”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修缮优秀案例;江南水泥厂对难民营诊疗所等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修缮,相关工程入围2021年度南京市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2022年,栖霞山旅游度假区创成省级旅游度假区,周冲水库创成省级水利风景区,实现城乡“颜值”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栖霞区抓实长江大保护,长江沿岸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2022年,顺利完成中央环保督察迎检工作,燕子矶片区滨江风光带入选“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看成效”典型案例;7个国省考断面、4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南京主城区首家通过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验收。近年来累计新增沿江造林2080亩,新增造林面积全市第一;复绿2060亩,修复湿地210亩,为长江栖霞段镶上了美丽的“绿丝带”。燕子矶新城由昔日的工业码头变身生态岸线,化工版图在持续修复中演变为宜居生活版图,重现燕矶夕照、永济江流历史场景。
文化产业欣欣向荣。以文商旅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带经济发展,成为打造“最美新栖霞、最强增长极”的有力抓手。2022年全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556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04%;在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中,栖霞区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和水平指数综合排名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方阵。发布了全省首部重点史志作品资助项目《师之魂——陶行知在栖霞》,陈雷雨、范侃、刘小帆、邵颖萍等20余人荣获江苏省双创人才、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五个一批”人才、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等称号;马群“吾在书屋”、西岗“桦墅学堂”入选“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推进长江文化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经验启示
推进长江文化与城市发展相融合,必须善于挖掘利用本地特色优势文化资源。文化发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栖霞区围绕国家、省、市相关要求,结合“幕燕栖霞、大山大水”的定位,系统推进区域类长江岸线整治、环境提升、文商旅融合等工作,促进了长江文化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工业、生态、会展、体育、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创新,不断延展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才能有效推进长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推进长江文化与城市发展相融合,必须做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化与城市发展相融合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只有做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有机统一,才能让人民群众在居住环境美起来、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精神生活富起来。
推进长江文化与城市发展相融合,必须统筹解决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推进长江文化与城市的发展,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罔顾长远,否则虽可一时获利,但注定难以持续。栖霞区扎实做好沿江文物保护与开发工作,不断加大文物与旅游、文物与城市建设融合力度,实现了文物遗迹保护利用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长江沿线具有历史传承的文化遗产多面临着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只有做到边保护边发展、先保护再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相平衡,才能推进长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江苏省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院)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