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6-12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顾万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我们要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切实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

着力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苏州下大力气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努力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劲动能,2023年全市10个项目获第二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分别占全国、全省的13.5%62.5%。充分认识基础研究的支撑性长久性作用,在全省率先与省科技厅联合实施省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积极实施苏州市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在苏州高校院所依托特色优势学科,开展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对年度基础研究投入超过500万元的企业给予奖补。重塑产业技术攻关体系,面向企业征集并凝练形成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清单,面向全球揭榜挂帅,近年来每年实施200多项重大攻关项目;建立健全企业联合挂榜制,支持实行联合出榜、全球挂榜、企业验榜,提高技术攻关效能。完善八个一机制,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等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引导实体化发展,共同凝练技术攻关任务,合力突破卡脖子技术。

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苏州聚焦1030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2023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个万亿元级产业支撑有力,纳米科技、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光子、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前沿新材料、量子技术、元宇宙、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7%。推动产业集群式创新,生物医药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纳米新材料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进材料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示范。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推动建设科技成果库、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构建全链条成果转化平台体系;设立苏州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中资源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发展,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6.5%,算力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加强数字化技术与传统产业渗透融合,打造数字工厂”“灯塔工厂”“未来工厂

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发挥好政府战略导向作用,更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夯实产业核心竞争力。苏州着力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活力。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出台研发费用奖补等惠企政策,2023年为企业减免税收401亿元。推进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高升强行动,构建科小高企瞪羚独角兽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截至2023年底,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超过2.5万家,居全国首位;拥有75家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55家科创板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400家。建立健全科创指数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遴选优秀企业,给予精准集成政策支持,培育壮大具有生态主导力、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成立全国首个实体化运行的地市级科技招商中心,实施全球科创伙伴计划,面向全球招引高能级载体、高成长企业、高层次人才,2023年全市招引1万多个科技项目,其中企业类占80%左右。

着力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苏州深入实施姑苏领军人才计划,面向全球招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截至2023年底,姑苏领军人才累计达3458人;设立重点产业人才专项,2023年实施226个面上以及区域产业人才项目;设立青年领军人才专项,突破资历、来苏时间等限制,2023年立项数占姑苏领军人才项目数的24%;加强主动布局,结合科技招商,提前发现锁定优秀人才,在人才到岗前给予姑苏领军人才资格,人才到岗后兑现相关政策。强化企业引育人才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深度参与高校院所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特色学院建设,推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体化建设苏州科技商学院,大力培养科技企业家,已累计培训208名科技企业家。创新人才使用机制,设立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破解急需人才引进无编可用难题。建立人才管家制度,为顶尖人才提供一人一策个性化服务;围绕人才来苏州工作、生活涉及的关键小事,推进一件事改革。突出服务便捷化,迭代升级人才政策计算器,加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用好12345尚贤人才服务热线,加快实现人才政策一网查询、人才需求一站受理、人才服务一码集成

着力建设一流科技园区。高科技园区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以及高端产业、创新型企业的集聚地,科技园区应率先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苏州大力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新区提质增效行动,引导高新区做好文章,目前全市拥有11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居全省首位;2023年省级以上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交易额、高新技术企业数均占全市60%以上。建设标杆科技孵化器,围绕重点产业发展专业孵化器,截至2023年底,全市拥有7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居全国第一位,其中50%位于国家高新区。培育壮大科技产业园区,推动经开区转型升级,打造辨识度高的特色产业地标,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辐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建设特色科技产业园,探索楼上创新、楼下创业,培育引进协作紧密的上下游企业,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发展大学科技园,支持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共建产教融合基地。

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苏州颁布实施地方性法规《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完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土壤。统筹完善科技政策体系,特别是针对企业成长不同阶段,分层分类给予更加精准集成的政策支持,让更多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流动。推进国企考核改革,强化创新发展导向,在年度高质量考核中加大科技创新指标权重,发挥国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示范作用。此外,健全政府支持创新活动机制,改革以单向支持为主的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建立对创新产品研制方和使用方双向支持的政策体系;健全企业主体导向的创新投入机制,形成有利于激发企业投入动力的制度环境;健全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所得收益向发明人、转移转化人员倾斜;健全激励导向的收益分配机制,支持高校院所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对技术类无形资产实行单列管理,在资产评估、入账、考核、处置等方面,改革创新、寻求突破。

(作者系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