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纪录片创新构建紫金文化名家影像库

发布时间:2024-12-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徐 扬    

系列纪录片《紫金文化名家》是对荣获江苏省委省政府设立的全省宣传文化领域个人最高奖项——“紫金文化奖章的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影像纪录。自2013年至2023年,10年间紫金文化奖章已颁发4届、共43位名家获此殊荣,纪录片《紫金文化名家》也相应摄制4部、共43集。纪录片《紫金文化名家》的拍摄对象涵盖京昆锡淮扬各剧种表演艺术家、曲艺艺术家、民乐演奏与作曲家、文艺理论家、作家、编剧、书法家、画家,他们都是德艺双馨、在各自领域建树卓著的名家,不仅享誉全国,在国际上也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艺术追求上,纪录片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将创新贯穿于包括前期拍摄、后期制作以及宣推传播的全流程,构建当代中国文化名家影像资料库。

创新内容构架,精炼主题,丰富视角

确立全新的内容构架,对单集节目进行板块化设置。总片头对当届名家进行群像式快速呈现,接着增设名家心声独白板块,在纸上逐行落下名家访谈中最体现艺术追求、最具独特性的金句,产生未见名家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增强受众的期待感。作家叶兆言一集的心声独白板块,就以每一次写作都是可以去玩命/一种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的事情这样强烈的自我表达,聚焦人物对写作的极度热爱和极度勤奋。再以30秒左右的短片板块,速写式建立人物形象,预告节目亮点,浓缩名家成长、成名轨迹和他们的至高成就、荣誉,这一板块同时具备独立用作单集宣传片的功能。

观照艺途与心路、才华与美德、师承与传扬、守正与创新、国内与国际几对关系,使名家形象得以全方位、纵深化呈现。重视名家们创新的勇气和智慧,锡剧名家周东亮从传统剧、新编历史剧到当代英雄人物剧,不断挑战自我;画家周京新工笔重彩成就斐然,却转身另辟写意之路,又独创惊艳画坛的水墨雕塑画法;高云画笔之下情节丰富的连环画、险构图的历史人物画,甚至用中国画法再现西方经典油画,创新无处不在。重视名家在扩大国际传播的努力和他们的国际影响力,昆剧表演艺术家柯军与英国艺术家共同创作新《邯郸梦》,在汤显祖原著中嫁接了莎士比亚有关生死的探讨。

创新拍摄手法,多元化影像采集

从多种渠道搜集到尽可能多的、鲜为人知的史料。尤其是名家早年演出录影、刊载文章。徐利明当年还是一个普通书法爱好者时,大书法家启功向他倾囊相授技法心得的一封封书信,林散之与他笔谈的一张张小纸条,记录了两段书坛佳话和大师胸襟;评弹艺术家盛小云20岁时作为江苏省唯一代表赴京参加全国艺术节、与众多前辈同台演出的留影,连她本人都未曾收藏。对史料的充分挖掘、利用,凸显出珍贵的文献价值。

大量生动的纪实拍摄段落在片中穿插,以名家创作和日常生活场景尤其是后者的生动记录,承担重要的转场功能,更重要的是增添了节目的当下性、与受众的贴近性。画家陆庆龙从家中整整一面墙的古典音乐唱片中,挑出一张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这是画家独特的创作喜好,更与他沉稳朴实的个性相契合;作家叶弥一边在菜园里修剪松土,一边娓娓道出迁居太湖乡村后,收养八九十条狗、两百多条猫的经历,她从动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丰富多彩,感悟到别样的情感、人生观,这段纪实成为全片叶弥经历茫然、重构世界观的重要落点。

对于没有影像留存的名家成名前史,纪录片《紫金文化名家》采用了情景再现手法拍摄。选定戏校、知青故里等处搭建内外景,所有细节均十分考究,演员的服装、化妆、道具全部按照人物回忆和旧影像资料高度还原,精心定制,找来最接近名家童年、青少年形象的演员。少年叶兆言在陋室中油灯下,伴着一堆退稿信伏案疾书;寒冬清晨9岁的李奕洁在戏校小亭子里学猫叫,琢磨旦角的发声部位。这些情景再现注重情境化、写意化,也成为播出后受众反馈好评最多的节目特点之一。

创新后期制作,整体包装风格化

形式新颖、追求极致的后期包装,是节目精良制作的关键环节。纪录片《紫金文化名家》的包装风格大气、时尚,处处蕴含匠心。对片头、角标、片花、说明性字幕、片尾进行整体设计。从第二部起,摒弃简单、单调的人名字幕条,使用与名家身份和艺术领域结合、富有设计感的定制人名字幕条,作家、书法家、画家、表演艺术家分别加入钢笔、毛笔、调色盘、乐器、脸谱等元素。第三部起每集的片头,改变本集人物头像+本集片名的方式,在人物头像特写的画面中间提高透明度,叠入一个人物表演或者创作的大景别画面,例如书法家挥毫泼墨、作家推窗深思的场景,呈现出类似多重曝光的效果。

考虑到各届评选出的紫金文化名家越来越年轻,名家的戏迷、读者、粉丝包括电视节目的受众也越来越年轻化,第二、第三届名家中好几位70,第四届更是出现了首位80”——编剧罗周,纪录片的整体影调从前几部棕色、咖色暗调为主,到第四部调整为幻彩水晶质感的蓝色、紫色亮调为主,更具时尚感。

视觉特效符合主题风格同时又要求新意,为了同时展示书法家洒脱投入的书写状态和完成后的佳作,前期对人物创作进行绿棚抠像拍摄,后期特效包装将人物桌椅置于画面中间,背景是一幅幅作品尤其巨幅狂草的正面展示,人、作品、创作过程在画面上同时得到饱满呈现;画家在特效制作的虚拟展厅中,自己的画作前驻足观看,随即步入画中,走向景深,人与景融为一体,下一场景他又手持画板,坐在自己作品中的田埂上,细细描摹,产生了画中画的魔幻现实效果。

创新传播模式,打造长片+短视频传播矩阵

纪录片《紫金文化名家》每一部在电视多频道播出的同时,都在荔枝新闻、我苏两网两端上开设专区推出全片。2024年推出的第四部全面打造长片+短视频传播矩阵,实行大屏(电视台)+小屏(手机客户端)策略,30分钟/*5集的长片继续占据江苏卫视为首的电视频道,以高品质赢得好时段,继续在客户端用户量5700万、微信公众号订阅量109万的荔枝新闻appinJiangsu我苏app开设专区,同时强化1分钟左右的短视频产品,制作横屏、竖屏短视频共50余条。

短视频内容上,摒弃长片切条的简单化处理,而是从讲述语态到配音风格到音视频特效进行二度创作,重新剪辑精彩片段,提炼核心内容,强化网感,风格轻快、活泼、时尚,精心选择最具观赏性、趣味性、揭秘性、震撼性、悬疑性、反差性的内容,配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文案。二度创作后的短视频,突破纪录片时长的限制,更易于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爆发出强大的吸引力,使纪录片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拓展。

短视频投放平台上,充分利用荔枝新闻、江苏卫视等自办视频号,借助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仅江苏卫视公众号关注量就超200万,由公众号主页可直接进入视频号;加强国际传播,与江苏广电国际传播中心合作。国际传播中心运营JSBCX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头部社交媒体平台的英、法、德、西、俄、日、韩七语种账号,其中Facebook的英语号和法语号分别拥有3.6万和2.4万用户,X英语号约有1.5万用户。利用这些海媒账号,让中国文化和名人名家的形象走得更远,影响更深。

(作者系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特聘企划师)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