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张家港故事”

发布时间:2024-12-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李克海 张 宁    

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人文经济不是文化与经济的简单结合,经济增长不再是单纯的数字累积,而是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繁荣,是文化与经济在总体上相互交融、互动共进、比翼齐飞,呈现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双向贯通、融合发展的状态。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有中国特色、时代内涵的人文视角可以更好透视中国经济奇迹密码。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以经济和文化的互融互促为核心价值、以地方特质为显著特点、以民生向度为基本遵循,借经济发展繁荣文化,靠文化滋养发展经济,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从当前来看,全国研究人文经济学的文章观点很多,也评选出了一批典型案例,但以县域为样本进行全面系统考察和思考的还不多。不同区域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路径选择,地域文化基因的解码与激活,也有待进一步深化挖掘和探究。特别是一个地方应该如何赋予人文经济学的具体内涵,如何发展好本地的人文经济,既需要下大功夫做深入研究,更需要进行实践探索。张家港立足当地的文脉赓续,推动多元呈现,讲好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张家港故事,很有探路的价值和意义。

延展叙事纵深,提炼与展示地域文化符号

人文经济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理念,是一种文化赋能的经济发展范式。在具体的研究和宣传阐释过程中,特别是在解读人文与经济的双向互动关系中,常常会面临理解难”“阐释难”“接受难的问题。张家港作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研究的独特县域样本,率先建设人文经济张家港实研基地,创新推出张家港市人文经济发展主题展厅,让学术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可观可感可研的学习实践基地,在当前的研究中已经走到了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张家港从苏南边角料蝶变为全国百强县前三甲,创造出无名山丘崛起为峰的时代传奇,被人民日报誉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这和张家港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是分不开的。张家港从8000年的大历史纵深,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从独特的文化传承发展脉络,总结提炼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大力宣传暨阳文化、河阳文化、沙上文化等地域文化蕴涵的人文基因,持续阐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全面赋予张家港实践时代内涵,为人文经济学的研究阐释和底层逻辑构建提供了新的文化元素和项目案例。

拉近情感距离,增强与提升学理阐释成效

人文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管理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新经济现象,人文经济学则是对这一新经济现象的学理化阐释和体系化表达。研究阐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既可以在理论层面为我们提供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真实、系统、完整、科学的理论图景,又可以在实践层面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综合施策提供理论依据,为社会各经济行为主体的行动选择提供理论和价值上的指导。作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独特县域样本,张家港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实践历程,为我们充分展示了人文经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既有概念的提炼阐述,又有具体实践的路径呈现,特别是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三超一争”“三标杆一率先”“收入最高、差距最小、幸福感最强”“南北挂钩、东西结对、对口援建、整村帮扶等通俗化、口语化的理论总结,富有地方特色、具有经验启示,更容易让人建立情感共鸣、引发深入思考。跳出张家港看张家港,从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关怀的本质内涵,从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贫富悬殊差距扩大等问题的全局视角,以点到面、换位思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准角度、转换视角,持续做好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路径宣传阐释工作,能够为同类地区提供更多有益借鉴和经验启示。

创新表达方式,更新与优化叙事体验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精神、文化能力、文化心态、文化形象等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问题依然存在,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如何让故事更动听成为新闻宣传的重要命题,这也成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研究与宣传阐释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张家港不断创新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实践,营造出近悦远来的城市吸引力,孕育出万物并育的城市包容力,生发出奋发向上的城市竞争力,为全国同类城市尝试在人文与经济的互动中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探索了生动的实践路径。要以叙事体验场景创新打造为着力点,加强城市形象塑造与宣传,特别是全新的舆论传播生态下,要优化城市形象、城市精神、城市价值宣传策略,场景化营销打造城市品牌特色,推动城市形象大众化、国际化传播,让城市形象成为人才、资金、项目、技术的引流器,为建立并丰富人文经济的贯通路径,作出新的实践探索。

(作者单位:群众杂志社)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