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因而,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些年,江苏省属高校围绕努力成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策源地的目标,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截至2023年底,省属高校的“长江学者”入选数位居全国地方高校第一。有38所高校的265个学科进入ESI前百分之一,机构数和学科数均列全国第一;有3所高校的4个学科进入ESI前万分之一,机构数和学科数均列全国第二。在国家“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中,有17所高职院校获“优秀”等次,数量居全国第一。
坚持先进教育理念指导,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效应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理念,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效果。为了有效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坚持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
首先是坚持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相统一的理念。创新活动不是单纯的智力活动,需要创新主体既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又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应坚持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相统一的理念。一方面,激励培养对象厚植家国情怀,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并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愿意为国家扛起科技创新的重担;另一方面,拓宽培养对象的国际化视野,让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全球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科技成果。
其次是坚持拔尖研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并重的理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大量拔尖研究人才,也需要熟练掌握与运用生产资料的高技能人才。拔尖研究人才与高技能人才共同组成创新人才梯队,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目前我国在重视拔尖研究人才培养的同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有所忽略,导致高技能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截至2023年底,作为科技大省,江苏的高技能人才也只达到475万,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2.8%。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可能会制约产业的迭代升级并影响产品的实际竞争力。为此,应像重视拔尖研究人才一样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再次是坚持创新人才培养统筹联动的理念。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应从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强化统筹联动。在培养目标设定上,应将充分尊重并激发每个培养对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与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统筹联动,引导培养对象既在专业领域内追求卓越、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又将个人成长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培养内容规划上,要使理论教学和实践锤炼统筹联动,鼓励培养对象将理论知识的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之中,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提升培养对象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创新的能力。在教学效果评价上,要体现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统一。
对接新质生产力要求,强化学科专业布局调整
新质生产力是由新技术革命所催生、以创新人才作支撑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深刻改变社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会对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需求以及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努力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来强化学科专业布局调整。
首先是要瞄准新技术发展前沿,主动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加快培育量子技术、类脑智能、人形机器人、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相关前沿学科专业。
其次是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理、工、农、医、文等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布局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助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人才。发展交叉学科,重点是要打破原来泾渭分明的学科专业体系,构建大平台、集聚大团队、解决大问题,通过学科交叉重新配置资源,吸收、整合和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以探索新的领域、提供新的问题解决方案,从而推动学科发展。要通过发展交叉学科,引导师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拥有更开阔的思维,从而推动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
再次是要健全优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的同时,适时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学科专业。对于有一定优势的传统学科专业,要根据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进行必要的优化,通过更新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产学研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要求通过提升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此,高校必须强化产学研结合,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同时,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当今世界知识创造范式的变革已经鲜明地反映出,新质生产力发展使创新的火花不再被传统校园的围墙所束缚,而是在高校教学活动与产业实践的互动中璀璨绽放。放眼全球,顶尖学府均不遗余力地推动教学与科研、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学术研究引领、课程教学支撑、商业资讯融合、企业合作深化”的综合教学模式是全世界产学研融合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标杆。这一模式不仅强调了高校与科研机构学术研究的前沿性,还将其成果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同时紧密对接商业资讯,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高校通过与科研机构、企业的深度合作,不仅可以促进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与职业发展平台,从而能够有效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要加大力度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立创新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为学生科研创新提供平台,将学生放到工程和项目中培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让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作者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