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将其作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东山考察谷文昌纪念馆时再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向谷文昌同志学习,树牢正确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抓好改革落实彰显担当作为,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树牢正确政绩观,要在坚持问题导向、有效应对矛盾风险挑战上下功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到深化。要坚持从问题出发,奔着现实问题去,盯着突出问题改,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推进改革。以高度清醒直面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民生方面的难点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各领域的风险问题。《决定》中确定的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都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针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决不能脱离问题抓落实,让改革陷入空转之中。要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不绕道、不回避,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按五年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整体推进,确保改一件成一件。以科学思维看待问题。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需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看待问题,也离不开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既要强化系统观念,善于从全局、整体、长远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抓住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症结所在,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明确主攻方向,变压力为动力,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在统筹联动中增强整体效能,也要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有效防范“黑天鹅”“灰犀牛”等各类风险事件发生。以强大勇气解决问题。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要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作为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政治勇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聚焦解决问题下真功夫、苦功夫,让“问题清单”最终成为“成果清单”。
树牢正确政绩观,要在坚持目标导向、紧盯改革攻坚的硬任务上下功夫。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关键时期,既是乘势而上、创造新奇迹的时期,也是船到中流、经受大考验的时期,既能够大有可为,也必须大有作为。目标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鼓足信心找准目标。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始终把“两个维护”作为首要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紧紧围绕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经常对标对表、及时校正偏差,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以“三个更加注重”推动“三个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保持定力紧盯目标。要把守正创新作为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对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要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营造尊重改革、鼓励探索的社会氛围,不动摇、不偏轨、不折腾、不停顿,确保改革开放事业行稳致远。全力以赴实现目标。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加强党性修养、锤炼坚强党性,全面提升政治能力、领导能力、工作能力,拿出“要登绝顶莫辞劳”的劲头,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要坚定信心、凝心聚力,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一步一个脚印,把“施工图”“任务书”转变为“实景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任务落地落细落实。
树牢正确政绩观,要在坚持结果导向、创造经得起检验的实绩上下功夫。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防止和克服改革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让历史检验实绩。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要树立历史眼光、发扬历史主动,坚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胸怀,看淡个人得失、看重事业发展,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干到底,扎扎实实、踏踏实实跑好接力赛中属于自己的这一棒。让实践检验实绩。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推动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做到精准施策、适时适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发挥好改革试点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强化跟踪问效、宣传推广,防止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避免“急就章”“一刀切”,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让人民检验实绩。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就业医疗、养老保障等民生领域改革,总结推广河长制、小田变大田、不见面审批等基层探索经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改革成效的重要检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委委员、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