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七里唱大风

发布时间:2024-12-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首《大风歌》,唱出了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也抒写出徐州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城市气质。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也是两汉文化发源地,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作为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这里有着优美的风光、悠久的历史,更有许多传奇故事,众多历史名人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在这里,可品味楚韵汉风、感受南秀北雄;在这里,可一眼千年望穿历史尘烟。近年来,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徐州坚守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以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为抓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城市能级的全面提升。千年文脉薪火相传,古韵今风交相辉映,徐州正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互动并进,唱响新时代的大风歌

打造焕发古城活力的文化新地标

在徐州主城区,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历史文化轴,南起云龙山脚下4300年前的下圆墩遗址,北到故黄河苏轼所建的黄楼,串联起文庙、户部山、回龙窝、戏马台、放鹤亭等235处历史遗存,涵盖楚汉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彭祖文化、苏轼文化、民俗文化等众多文化元素,是徐州千年文脉的基底。如今,这段3.5公里长的文脉区域有了更具标识的城市IP:彭城七里。文庙、黄楼、户部山、回龙窝……一系列历史遗存,正成为彰显古城活力的文化新地标。

坚持统筹规划,实现整体性保护。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徐州秉持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在城市更新改造方面坚持品质提升、形象改善和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一盘棋抓好规划建设,成立彭城历史文脉更新工程建设指挥部,不断完善历史文脉城市更新议事决策机制;历时一年编制《徐州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开发规划》和《历史文脉城市更新设计方案》;精心打造以一轴一环两廊空间体系为支撑的城市文化地标,即徐州历史文脉轴、城墙景观环、故黄河生态文化廊、奎河生态景观廊,逐步呈现串点成线、集线成网的规划格局。全面梳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与现有的历史文脉节点结珠成链,打破各点位之间的空间隔阂,把分散的文脉景观和故事自然融合。行走在这条文脉路线,可见云龙山与徐州博物馆贯通开放,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紧紧相拥,呈现出公园里有博物馆、博物馆在公园里的景象。

强化精准思维,下足绣花功夫。为妥善处理好新与旧、拆与留、改与建的关系,徐州强化精准思维,以绣花功夫做好微改造和微更新工作,在呵护珍贵文化遗产的同时,提升老城风貌和人居环境。统筹好文脉保护活化利用,徐州聚焦彭城七里南部的彭城之源片区、中部的土城汉风片区和北部的黄楼胜迹片区,分类打造禅修文化片区、和平路隧道、户部山、回龙窝、彭城广场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文庙等一批传承历史文脉项目。通过回购、回租等方式全面盘活闲置资产,提升完善建筑风貌,引入文商旅新业态,植入非遗展示馆、戏曲博物馆+潮剧场、华佗名医堂+健康养生馆、饮食文化体验馆、彭城文脉展示馆等地方特色,打造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业态和网红打卡点。坚持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精心修复崔焘故居、李家大楼等古院落,并对其功能进行调整、活化、利用,青年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进驻其中,曾经拥挤不堪的大杂院成为时尚街区,现代时尚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

突出民生导向,释放城市空间。彭城七里的命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时代内涵:徐州古称彭城契合了文脉中轴线南北长7里、更新片区面积7平方公里、划分7个更新单元,不仅是长度单位,还有居住片区、街巷、故乡的含义,符合城市更新以片区为改造单元、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彭城七里项目建设过程中,徐州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突出民生导向,细致梳理老城区空间资源,重新梳理规划交通出行体系,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引入文商旅新业态,在赓续历史文脉的同时进一步补齐民生短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生里等一批群众期盼已久的民生工程、奎河整治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为城市发展释放了新空间、完善了新功能、塑造了新环境;地方历史文化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悄然融入群众生活,走进群众心里,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创新区域人文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伸手可触两汉文化,双脚可踏秦砖汉瓦。近年来,徐州以打造彭城七里文脉为标志,立足资源禀赋,创新联动发展模式,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优化服务质量,在历史风云的雄浑壮阔和现代时尚的烟火繁华之间开启了文商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以文兴业。内涵丰富的两汉文化,该如何进行整合开发,使厚重的历史文化于时光交替中焕发新时代的光彩?徐州以豪杰之地的魄力与智慧给出了答案。深挖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产业培育、产品制作、旅游发展、城乡建设等各个方面。徐州经过调研发现,当下城市体验游的消费者不仅需要烟火气,同时也向往历史感文化魂2022年底,徐州围绕国家、省城市更新工作要求,启动了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城市更新设计方案编制工作,彭城七里在精心打造中绽放出璀璨的光彩。如今的彭城七里,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充满地域特色、彰显个性魅力,成为鲜活的徐州标识

徐州持续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集中展示地,串联包括城隍庙复建、明代的文庙文化街区、下圆墩遗址公园、清代的状元府历史文化街区等历史文脉节点,结珠成链,有效推动城市、文化、经济共荣互促,城市文化IP的吸引力和含金量不断提升。

徐州将街区地域文化、历史建筑与现代商业有机结合,在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人烟辐辏、游客如织,厚重历史与现代时尚在这里交相辉映。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围绕印记”“烟火”“艺趣”“风尚”“雅韵”“度假六大主题,呈现融时尚餐饮、非遗体验、休闲娱乐、民俗展馆等多业态融合发展,让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去感受千古繁华地,流连徐州不夜城

以业塑城。徐州在开发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运用新模式、培育新业态、开发新产品,不仅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也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加速了区域文化中心建设。在徐州文旅集团精心打造的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现场,7.5平方公里的云龙湖水域幻化为流动的舞台,徐州的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跨越时空联姻于此,苏东坡衣袂飘飘泛舟于云龙湖上,加之运用声、光、电、水、火、雾等先进科技手段和演员深情表演,将苏东坡平生的诗词文章进行串联,演绎出千古文人与徐州的动人故事。徐州不仅对苏轼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脚步不断加快,其他文化名人的资源也持续激活。彭祖因一碗雉羹受封,徐州则擦亮美食之都品牌,推广入伏食羊传统;刘邦发迹彭城,徐州便叫响两汉文化看徐州的口号,两汉文化的金字招牌不断增色。

徐州五园,是徐州文旅打造的超级IP项目,徐州乐园、欧乐堡海洋极地世界、九顶山野生动物园、徐州园博园、徐州方特乐园五园同乐,各具特色,盛情邀请九州宾客。最先迎客的徐州乐园,已形成徐州及周边城市品牌效应;徐州方特乐园真人歌舞表演《大风歌》火爆网络。徐州持续推动五大主题乐园等既有旅游资源更新产品、协同发展,开发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增强文旅品牌影响力,使流量留量网红长红

以城促治。随着徐州的文旅市场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对城市整体形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加大两汉文化宣传的基础上,徐州不断提升治理现代化能力,增强市场反应速度、全流程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主客共享,提高徐州文旅治理现代化水平。

徐州不断强化旅游监管,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14个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市优化文旅市场环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协同联动、综合监管,相继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宰客、强卖等违规行为,为文旅市场繁荣有序发展保驾护航。今年五一期间,徐州市县两级联动成立假期临时指挥部,开展多部门联合巡查,优化服务、强化保障、精准治理,建立问题快速发现和高效处置机制,以政府主动作为,带动企业和市民一起行动,汇聚文旅商健康发展合力。

同时,徐州积极推进互联网+监管工作,探索网上监管、数字监管等新手段,提升文旅市场行政执法效能,努力提升徐州文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文旅大发展带动徐州区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凝聚奋进现代化新征程的精气神

云纵龙横,品味汉风楚韵,承载经邦济世千年帝王之气,七里文脉,罩染人间烟火,滋养徐州改革进取的磅礴精神动力。

传递不屈奋斗的情感密码。淮海之滨,黄河沿岸,历经河患兵焚,高涨陆沉,平醇成湖,两百多次大小战事,争霸大战、剿乱平叛、屠城毁城,徐州这座城市始终不易其地,历经沧桑却生生不息,用大磨难大创痕之后的通达定力和智慧书写一个又一个传奇,传递着不屈奋斗的情感密码。贯穿城市南北文化轴的重要节点的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采用原址原真保护的方式展示了徐州从汉代至明代的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叠城奇观。博物馆对地层剖面、汉代陶井、明代民居原址等丰富历史遗存进行集中展示,这一视觉奇观充分彰显一眼望千年的历史积淀,传递的是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黄楼无言,镌刻着那段从泥泞和荆棘中走来的艰辛和鼓舞,碑铭能言,诉说着大悲大恸后对美好生活的期冀和希望。徐州让这些记忆起来传下去,成为文化基因的编码,唤起人民群众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美好生活的豪情。

铺就文脉底色,建设精神高地。徐州坚持将传统底蕴浸润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优质文化服务培筑精神高地。组织开展经典诵读、地域民俗、道德礼仪等宣传普及活动;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宣传推广《徐州简史》;开办徐州历史文化知识电视讲坛,制作《徐州文脉》等电视专题片,推进汉文化走进市民生活;汉风大讲堂、彭城书院国学讲座、二十四节气茶会、四季诗会等,吸引了众多市民积极参与,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激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对历史最大的敬意就是用激情创造更好的未来。20171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徐州视察指导时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多年来,徐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围绕强富美高美好蓝图,坚持不懈推进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振兴转型之路,先后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正在把目标定位变为发展地位,打造新老产业接续发展典范、工矿废弃地综合利用典范和生态修复典范,力争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资源枯竭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典范区。

发展人文经济是一个热点课题。如何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让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徐州市打造文脉新地标,在保护更新、活化利用、品质提升等方面下大力气,嵌入式开发打造地域文化集中展示示范区,实现历史文化名城宝贵名片的集中彰显、文商旅居融合市集烟火的繁荣集聚,创造了区域人文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

(调研组成员:周斌、李克海、丁元新、陈伟龄、贾潇潇、张宁、李峰)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