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理解新时代城市发展的理念方法

发布时间:2024-12-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孙 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部署实施城市领域一系列重大战略和重要举措,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城市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谱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城市篇。这些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明确城市发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规律,深刻回答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把城市建设和治理提升到城市文明的高度,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不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挥城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市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举足轻重。这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像重视农村那样重视城市,像抓三农工作那样抓城市工作。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城市建设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

当前做好城市工作,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一方面,要强化各级党委领导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要统筹推进本地区城市现代化建设,围绕国家提出的总目标,确定本地区城市发展目标和重点,结合本地具体情况有的放矢落实好城市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领导城市工作能力,培养高素质城市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城市相关知识的学习,尽快学会弄懂城市建设和管理这门科学,掌握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提高领导城市工作的综合能力。各级行政学院培训课程中要增加城市工作内容,相关部门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专业培训教育。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尊重群众诉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千方百计谋求城市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在细节之处增进人民福祉。

牢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2019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人民城市理念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对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对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必须牢记,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发展不能见物不见人,不能盲目片面追求物质设施的高大、宽敞、气派,甚至求新、求异,只考虑物的尺度而忽略人的尺度。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聚焦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这十二个字,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切实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必须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至关重要。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要持续推进整合城乡优势,消除城乡二元对立,打破城乡互通壁垒,让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良性循环系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要用智慧城市理念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在时间上进行长远预测,为城乡融合发展确定方向,同时还涉及空间布局、交通网络、生态建设等内容。要居安思危,有长远眼光,规划建设应急避难所、隔离区、应急医院等预防紧急事件的特殊设施等内容。

守正创新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孕育场所。文化是城市的,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城市的文化功能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更在于其对新文化的创造与传播,以及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作为文化传承的基地,城市中丰富的历史遗迹、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设施,为人们提供了接触、了解和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这些文化设施不仅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作为文化创新的摇篮,城市汇聚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才,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土壤,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作为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城市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通过文化交流,城市能够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自身文化的繁荣发展。

尽管城市在文化传承、创新和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危机和挑战,如城市文化同质化、城市文化资源保护不足等问题。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支持文化创新项目,避免出现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现象。要打造城市特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此外,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也是展现城市特色的重要方面,通过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创造既有现代感又不失本土特色的建筑风格,让城市更加引人入胜。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