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与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结晶和精华所在,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道德规范,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基因、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文明特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不断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持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感染力、辐射力。2017年,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题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文化基因。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由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发行。该恢宏巨作述录先人的开拓,启迪来者的奋斗,记录下古老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足迹。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热,一大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搬上荧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更现代、更开放、更鲜活的姿态展现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从《中国诗词大会》开始兴起的全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风,到之后的《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如果国宝会说话》《典籍里的中国》等家喻户晓的精品节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元素、现代艺术交相融合,引发人民的情感共鸣。近年来,博物馆、文化馆、历史名胜古迹逐渐成为人们向往的“打卡地”,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历史名城街区,探寻历史文化古迹,感受中华文明魅力。
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保存下来的物质和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传承的实物见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记忆,赓续着民族文化基因,传承着华夏文明的火种,维系着民族精神的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近年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配套文件,为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我们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始终把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摆在重要位置,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文化胜地、历史古迹,反复强调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他在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考察时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在敦煌莫高窟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科学指引。
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增强珍爱之心、敬畏之心、尊崇之心,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整理加工、修复完善、凝练转化、保护传承,让其中蕴含的历史、思想、文化、艺术等价值,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鲜活灵动的多元形式,转化成为富有时代特征、民族气息、地域风格和大众情感的生活要件,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和艺术体验。同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加快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作为中华文明演进所沉淀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意趣以及思维范式等要素,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厚的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葆创新活力的时代样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人文精神、社会理想以及生态智慧等,对于矫正现代社会发展中滋生出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生态失衡等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构建,则致力于在现代化进程中塑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景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竞争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是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在现代文化语境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使其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价值导向以及审美趋势,进而成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内在精神支撑与价值根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之间存在天然耦合的关系,必须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有效的互动机制。一方面,要推动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创意设计的深度融合,开发出富有文化内涵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将其以多样化的形式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以增强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与传承。另一方面,要突破传统的传播局限与表现形式,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打造数字化的传统文化展示平台与传播网络,以更广泛、更深入、更具活力的方式走向大众、走向世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高的平台、更广的领域、更宽的范围得以共享与传播。□
(作者系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