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工科人才

发布时间:2025-01-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方 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加快新工科人才培养,补齐高质量发展人才链,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应然逻辑,是面向行业转型发展和适配市场需求的现实驱动。

新工科人才,是适应并满足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具有更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社会多样之变,也呼唤新工科人才的多维能力。

工程素养是新工科人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重要品质。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新兴技术不断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程素养是新工科人才基于基础学科学习和研究所应掌握的关键素养。工程素养具有自主性特征,强调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工程素养具有系统性特征,注重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的析题解题能力,能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经济和人文等跨界知识进行整体性思考。此外,工程素养突出体现为责任意识。新工科人才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应有服务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意识,具有以爱岗敬业为核心的家国情怀以及恪守工程伦理与职业操守的社会责任感,要能将个人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具备创新和奉献精神。

应用能力是新工科人才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必备要素。新工科专业面向新经济和未来新兴产业。随着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培养工程专业人才的跨界整合和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国家所需要的新工科人才是能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进行研发创造、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强国建设提供支撑的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科技、人才的集成性逻辑更加凸显。这就要求新工科人才不仅掌握基础学科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不仅要在某一学科专业夯实基础,还应适应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到新的工作和问题解决中,提升跨学科、跨产业资源整合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新工科人才匹配新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高新科技和前沿科技。高校知识外溢的途径包括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以及合作研发等,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能创新、会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一方面要具有强烈的学习内生力和创造内驱力,具有灵活的思维方式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独立分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包括数据分析、实验设计、操作应用等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促进形成新产品、新产业、新服务。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工科人才,需要高校夯基础、强特色、聚合力,点、线、面立体结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聚焦工程素养,围绕课堂重点发力。课堂作为基础学科教授现场,是新工科人才习得工程化思维、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的重要场所。培养新工科人才,要与时俱进促进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打造专业金课。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能力培养贯通,通过建立公共基础课程、设立专题大讲堂、设置融合型项目课程,以及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建设多学科交叉、跨界融合、聚焦前沿的工科专业核心课程群,培养既有专业深度又有知识广度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知识融合和跨界工作的需要。加强大思政课建设,促进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弘扬爱国精神、崇尚工匠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全面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增强新工科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聚焦复合型人才培养,围绕学科科研两线突破。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学科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所依托的基本载体。培养新工科人才的跨界和应用能力,需要统筹推动科研发展与学科建设同频共振,探索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高校要瞄准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需求、根据学科发展趋势,明晰学术发展前沿和科研主攻方向,增强服务辐射范围;深化科教融合,将科研实践资源与课程资源相结合,推动知识转化与应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吸引和构建高素质、创新型青年教师科研队伍,引领学生增强科研主动性。此外,要进一步结合学科优势,实现差异化、错位化、特色化发展。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机遇以及国际竞争激烈的环境,不断加强学科组织创新和专业建设创新,实现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匹配度;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跨界流动,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合作研究,增强异质性合作和多组织协作,培养领军人才,组建科研兵团,推进科技协同攻关;强化跨学科制度建设,构建去中心化和去学科化等自组织创新生态系统,拓展科研资源、拓宽学术视野,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积蓄动能。

聚焦实践能力提升,围绕数智赋能、产教融合与多主体协同全面驱动。新工科实践教育需要突破传统模式,通过数智技术赋能、产教融合与多元主体协同,完善培养体系。加强数智技术赋能,在人才培养环节借力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丰富培育场景、优化实训流程、拓展培育形式,通过沉浸式实操,推动实践课程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运用大数据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跟踪分析,确保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对接,提升培养质效。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和平台,实现高校与政府部门、产业企业以及相关组织的联动,在课程教学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度合作,发挥优秀教师力量和校友优势,助力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统筹校企双方资源,深化战略合作,形成产学研融合创新思路。探索实施校企双聘制度,强化产业教授引育,促进教师与行业人才建立双向常态化交流通道,将行业最新动态和实践技能带入课堂;协同搭建专业竞赛育人渠道,共同参与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使人才培养更契合产业发展方向;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职业环境中学习,提高技能适应性;合作建立订单班等培养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闭环。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