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为全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引领

发布时间:2025-01-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吴 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级经开区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简称园区)是国家级经开区的一面旗帜,也是世界看中国、看江苏的重要窗口,经过三十年开发建设,累计实现税收1.1万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6万亿美元,从池塘洼地变成创新之城,树立了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的生动样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园区将继续扩大国际合作,努力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更好地为全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引领。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落实中新两国政府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合作愿景,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优势产业,建设世界级的创新产业集群,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示范。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不断创新外资利用方式,着力推动利润再投资、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出海项目并购返投等形式利用外资,招引更多跨国公司在园区布局高端制造、研发服务、销售贸易、数据管理等区域总部或功能性机构,打造国内领先的总部经济集聚区。抢抓国家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机遇,强化项目资金和要素保障,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城建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聚焦新能源、生物制造、人工智能大模型、低空经济等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实施一批专项行动,建设运营好集成电路产业园、ESG(环境、社会及治理)产业创新中心、低空经济产业园、新建元智算中心等特色载体,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当好苏州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城市的核心区、先导区。深化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方向)建设,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服务苏州打造全国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创新高地。

打造高水平开放的先行区。全面深化双向开放、投资贸易、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社会治理、人文交流等领域中新合作,扎实推进中新数字贸易合作试点,高水平打造中新生命科学园、中新绿色数码港等标志性项目,更好服务中新两国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积极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深化国家级境外投资示范平台、园区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建设,发挥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中心、新加坡苏州商务中心等平台作用,完善企业境外投资合作政策促进、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体系,推动苏宿工业园、中新苏滁高新区、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苏相合作区、苏州独墅湖科创区(东区)等合作共建园区项目稳健发展,不断输出园区经验、园区品牌。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全面落实经国务院同意、商务部印发的《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若干措施》,推进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加快形成一批牵引性标志性改革成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化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自贸试验区与综合保税区协同创新发展、数据跨境流动管理等改革探索,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高水平建设阳澄数谷数字贸易集聚区、苏州国际数据港,培育壮大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优化国企新质生产力领域布局,强化国企相关基金功能作用,加大产业并购重组力度,发挥国企稳增长、促消费、强创新生力军作用。

打造高科技创新的引领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提高科创强度、产业密度和人才厚度。全力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以苏州实验室(总部基地)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苏州市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的实验室创新体系,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创新。推动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等先进技术平台高质量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桑田科学岛,新布局建设一批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倾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优化完善金鸡湖人才政策体系,深入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引博育匠人才支持计划,高标准建设中新人才港,加大战略顶尖人才、产业领军人才、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长效工作机制,赋予人才发展最大的确定性预期,推动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化。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企业梯队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创新企业。更大力度支持跨境科技创新合作,引导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创新策源高地。着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擦亮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品牌,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深化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苏州)建设,提升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发展质效,加快建设工信部火炬中心长三角中心、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苏州一级节点,完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服务平台等布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

打造高效能治理的样板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定位,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统筹推进城市更新、治理优化和制度创新。更高标准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科学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品质、生态环境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打造园区即景区、城市即旅游的优美环境,加快构建一主两副城市新格局,持续提升金鸡湖城市主中心的承载力、辐射力,加快建设阳澄南岸创新城、吴淞湾未来城两个城市副中心,驱动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新跨越。更高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源头治理和常态治理相结合,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双轮驱动,以基层治理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更深层次推动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国家政策框架内积极探索适应开发区发展实际的人事管理制度,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