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为政树绩之要

发布时间:2025-02-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倪 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政绩观反映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格局境界,关乎一地一域发展,关乎党与国之大计。有才有,有才成,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握为政树绩的关键。

为政之本,关键在。从字源字形来看,政从正来,正含于政,即所谓政者,正也。党员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落实者,一举一动代表家国形象,关系事业发展,唯有心正、身正、道正,群众才会拥护爱戴,事业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蓬勃发展。心正即思想正、立场正,在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把对党忠诚融入血脉、刻入灵魂。身正即言行正、作风正,不为浮华动心,不因名利障目,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廉洁自律。道正即方法正、路子正,既合于法则,又合乎道理,坚决不走歪门邪道,不搞投机取巧。党员干部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不断锤炼党性修养,坚决立得心正、修得身正、守得道正,永葆共产党人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政治本色。

树绩之道,关键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无论是上山文化的摆渡人徐利民,还是人民的樵夫廖俊波,抑或草鞋书记杨善洲,都是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困难踩在脚下的典范。党员干部肩负着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政治责任,肩负着统筹发展、改革攻坚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履职重担。干出政绩就意味着要在顺应时代发展中,扛起肩上的责任、使命和重担,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利国利民之事,把提高认识、改变作风、创造实绩有机统一起来,主动作为、敢作善为,在抓好改革落实中创造实绩。

施政之要,关键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员干部为政树绩说到底就是为了人民。倘若把为人民谋福祉当幌子,把地方发展作掩护,大肆装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一味地追求丰富的工作报告、漂亮的发展数据,全然不顾民之所需、群众期待,注定是空中楼阁、竹篮打水,也必然会走向歧路、遭民众唾弃。党员干部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既要聚焦眼下、深入基层做显功,多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更要着眼远景、不计名利做潜功,甘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多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真正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

(作者单位:扬州市广陵区汶河街道)

责任编辑:段培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