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中心城区可持续城市更新

发布时间:2025-03-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方 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功能核心区、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南京市鼓楼区既有自觉扛起城市更新的政治责任,也有深入推进城市更新的迫切需要。我们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之路。

强化规律认识,准确把握城市更新内涵要求

中心城区要更好地实现品质提升、功能完善,唯有通过城市更新向存量要空间、变存量为增量。鼓楼区紧扣中心城区功能定位,牢牢把握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彰显人本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安居宜居放在首位。我们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安居宜居环境,切实让更多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受到益处。

强化安全韧性所需。中心城区发展起步较早,也更早地进入城市发展存量阶段,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等老旧问题严重,潜在安全风险隐患点多面广量大。我们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及时改造更新老旧小区、老旧建筑,加快消除安全风险隐患,着力提升城市韧性安全水平。

顺应再中心化趋势。当前,经济发展正由依靠资源和劳动力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中心城区的区位、功能和配套,更加有利于技术、数据、信息、知识等新生产要素的汇聚整合、优化配置,发展要素回流、创新资源复归的再中心化趋势愈发明显。但中心城区人口和建筑密度较高、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转型发展需要。我们致力于通过城市更新盘活资源、拓展空间,更好集聚新生产要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注重分类施策,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实践探索

针对城市快速发展阶段积累的各类城市病,鼓楼区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开展城市更新体检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实践中,主要采取四种更新方式。

康复式更新。针对部分区位优越的低效园区、老旧载体,发挥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充分调动产权人更新改造积极性,利用原有建筑空间导入品牌资源,实现载体功能转型、能级提升,从而恢复城市空间的肌体健康。金智里数智健康创新园前身是南京汉中门长途汽车客运站,已停运闲置十多年,产权方金陵交运集团2021年决定对现有建筑改造提升、功能优化重塑,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结合环五台山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圈布局规划,我们联合金陵交运集团明确数字+健康这一产业方向,协同推进空间改造、环境提升、企业招引,积极推进医保反欺诈平台、药品真实世界研究等项目集聚,落地了悦瞳专业眼科医院等生命健康企业,同时有效改善了新街口西大门的城市面貌。

针灸式更新。针对部分建设基础较好但存在市政设施老旧、功能配套不全等问题的区域,注重将物理更新与基层治理相结合,引导多元主体参与融入,通过优化路网、增加停车位、扩充游憩空间、完善服务业态等低成本、可迭代的微更新,打通城市经络,实现片区形象重塑、功能再造。紧邻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金银街,一直存在车辆乱停放、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我们多方听取社区居民和南大师生、校友意见,通过政府、学校、居民共建共治的更新方式,打造多元利益共同体,将居民停车有效引导至南大苏浙运动场地下停车场,在金银街增设便民设施、艺术装置,引入咖啡轻食、手办工坊等品牌16家,背街小巷转变成为活力时尚的国际青年艺术街区。

缝合式更新。针对部分因市场形势、周边环境变化导致的闲置或低效利用地块,科学调整用地规划,加快盘活利用,推动品牌房地产企业打造高品质住宅,将边角余料转化为金角银边。原为商办用地的湛江路地块,用地面积仅9500多平方米,且周边居住小区较多,开发效益较低,长期作为停车场使用,成为清凉门大街主干道上的城市疮疤。我们经过充分论证,将土地性质调整为住宅用地,切实增加有效市场供给,推动缝合高品质城市界面。

手术式更新。针对存在安全隐患大、居住环境差等诸多问题的危房险房、城中村,统筹运用好留、改、拆方式,通过外科手术式的彻底整治更新,实现居住品质和本质安全的全面提升。城河村片区部分非成套住房经检测已属CD级危房,亟待进行系统性更新改造。经过多轮意见征询、规划调整,最大程度兼顾了居民、社会及工企单位利益,现已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并启动腾迁工作。

坚持系统思维,科学构建城市更新体系架构

城市更新项目周期长、资金需求大、产权主体多,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鼓楼区坚持通盘谋划、高效组织,有效汇聚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力量,为城市更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动力。

健全一体化工作运行体系。成立区级城市更新专班,构建属地街道牵头实施、国企平台专业运作、更新主体自主更新运作模式,确保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编制区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将193个项目纳入区级城市更新资源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出台城市更新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区级规范性文件,制定遴选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项目等实施方案,完善区城市更新意向企业库、专家咨询库等管理制度,确保城市更新工作有章可循。

探索多元化资金支持模式。在政策资金方面,我们承接中央和省市城市更新一揽子政策,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等资金支持。石头城路环境整治项目中,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获得2000万元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在社会资金方面,我们优化市场运作机制,提升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通过引导企业自主出资的方式,推动总投资5.2亿元的军人俱乐部、1.5亿元的新华大厦等更新项目有序开展。在业主出资方面,我们深挖存量资源的技术增量、价值增量,创新政府补贴+业主自筹模式。作为全省首例产权人自筹资金三原翻建项目,虎踞北路4号项目通过市、区政府各补贴20%,业主出资60%方式,筹集资金1100余万元。

建立全链条诉求响应机制。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塑,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和公共利益的再分配,涉及产权变更等群众关切的重大事项,还会影响群众日常生活。我们积极搭建沟通平台、协调各方资源,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争取最大支持。特别是在居住类更新项目中,针对更新主体多元诉求问题,职能部门、属地街道、实施主体联合组建临时党组织,安排党员下沉项目组,与社区居民常态化沟通,共商项目方案、共议实施步骤,努力寻求群众意愿与政府工作的最佳平衡点,确保更新项目有序推进。

(作者系南京市鼓楼区区长)

责任编辑:段培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