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全面部署一体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并且要求“更大力度夯实人才支撑,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打造高科技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分别对应建设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开放强省的目标,以放眼全球的宏阔视野,高屋建瓴地锚定了全省产业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双向开放的发展定位。人才作为引领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不可或缺的最具能动性的支撑力量。一个地区要成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双向开放枢纽,必须首先成为人才创新的中心、人才集聚的基地、人才开放的枢纽,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竞争力、双向开放枢纽的聚合力都取决于人才。必须锚定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的目标,科学把握“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人才支撑。
系统权变,动态满足差异化的人才需求。“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对人才的需求,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竞争性又有协同性,既有稳定性又有动态性。因而,谋划人才供给的战略路径必须坚持系统权变原则。即系统谋划各项人才工作,坚持扩大人才规模、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并举,全面支撑“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的功能定位和目标诉求,同时保持前瞻性、动态性,及时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合理调整人才工作的思路和方向。
集约高效,全面打造高质量的人才生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是江苏在“十四五”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实现过程必须始终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质量提供强力支撑,又要注重自身的高质量建设。相应的,其人才支撑体系也必须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走出重数量轻质量、重引进轻培养、攀比高端忽视适用的误区,全面提升人才效能。要强调集约式的人才集聚,注重内涵式的人才培养,追求效率性的人才配置,着力实现内生性的人才发展模式。
集成协同,着力发挥最大化的人才效能。“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在人才需求上各有侧重点,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更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先进制造业基地更注重制造业人才,双向开放枢纽更注重国际化人才,但这三种人才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边界,三者之间是相互包含、相互支撑的关系。因而,必须集成设计区域人才政策,统筹好人才政策普适性与特殊性、独立性与包容性的关系。同时,紧扣战略全局,胸怀“国之大者”,合理协调区域、行业、组织等不同层面的人才政策,加强合作与共享,最大化发挥现有人才资源的效用。
融合适配,加快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高地。“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是分别对应科技、制造、开放三大领域的区域本位的极化发展战略,其超强的影响力、竞争力、聚合力均意味着相关资源要素的高度集聚。其人才支撑战略必然要求相关人才的合理配置,即要求相应的人才中心、人才基地、人才枢纽与之匹配,从而真正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与人才链融合发展。当前,应发挥江苏科教人才优势,以“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为牵引,推动南京、苏州等中心城市抓住上海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机遇,着力建设世界重要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先进制造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强化“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人才支撑,必须找准实施路径,进一步创新人才集聚模式、完善人才配置格局、健全人才治理政策体系,以高质量人才工作推动“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取得实效。
坚持产才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集聚模式。坚持以产才融合为主线,着力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紧紧依靠重大项目揽才、引才、育才、用才,扎实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多元要素高效对接、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的产才融合生态体系。一方面,发掘人才发展潜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升人才竞争实力,健全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发挥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人才资源优势构筑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另一方面,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转换产业发展动力,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集聚作用,以产业经济优势构筑人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坚持开放互鉴,构筑具有世界聚合力的人才汇聚中心。主动顺应优秀人才稀缺和国际人才竞争持续加剧的客观态势,坚持以用为本的原则,更加注重人才使用和人才效益等功能性问题,灵活处理人才所有权和编制等形式性问题,以国际化的视野审视全球人才配置格局的新变化和新趋势,面向全球市场吸引和配置高素质人才,补齐本土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短板,拓展本土人才成长的国际化舞台。紧扣国内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特征,本土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国际高层次人才使用并重,构建国际人才与本土人才交流互动、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探索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功能性使用机制,以人才使用的更高效率缓解短期人才供给规模不足的压力。面对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背景下国际人才实体流动受限的新形势,加强国际人才功能性引进的模式创新,通过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人才社区、国际人才飞地、海外研发中心等,更有效地使用国际高层次人才的智慧和创新成果。
坚持创新驱动,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配置格局。明确人才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围绕重大创新领域和关键创新任务高标准配置优秀人才,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协同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基础研究综合实力、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能力、颠覆性创新成果转化能力、高端产业链条控制能力,不断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努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紧扣高效率创新策源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强化人才发展领域的协同联动,全力培育、引进高素质的基础研究人才、科技研发攻关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协同共进的良性格局。
坚持党管人才,完善高效能的人才治理政策体系。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党建对人才发展的引领作用,提升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人才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战斗力,确保人才工作的政治立场和正确方向。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加强人才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分层次、分类型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规范人才引进领域的恶性竞争问题,健全人才工作的容错纠错机制,优化人才发展效能评价反馈机制,以高效能的人才治理支撑“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