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发布时间:2025-03-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孙 军 张夏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南京市高淳区始终把推动城乡融合摆在重要位置,尤其是从201912月被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试点以来,深入实施生态立区、创新兴区、产业强区、特色富区战略,全力推动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城市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产业向农村拓展,促使城乡在产业发展、功能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彰显自身特色的城乡融合路径,成为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多次获评全省第一等次,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不断彰显城乡融合发展之美

坚持把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贯通起来,聚合资源打造生态花园、厚植生态优势,努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打通生态价值转化通道。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工作,在发布全国首个县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体系、出台全省首个GEP核算市级地方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推进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权益指标的交易变现,借助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等融资模式,发出全国首单植被综合碳汇价值保险,签出全省首张农业碳票,成为全省唯一参与GEP核算国家标准制定的区级地方政府,GDPGEP双考核做法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典型案例予以全国推广,创成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塑造全域美丽花园。把全区802平方公里作为没有边界、没有围墙的花园,持续放大国际慢城中国总部的品牌影响力,不断优化景区城区镇区乡村风景道空间布局,下大力打造链接桠溪慢城游子山等35座山体的百里绿色生态园,建设链接游子山固城湖等63个圩区的魅力水乡示范带,先后创成国家4A级景区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东坝街道垄上村原是以种茶为主的市级经济薄弱村,通过利用众多农民闲置住房和村落依山就势的布局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成为了远近驰名的生态茶乡,现在村里的独栋民宿住一晚最高超过2400元,节假日期间更是一房难求、一席难求,甩掉了经济薄弱的帽子,获评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作为改革的重点任务,建成固城湖退圩还湖、宁宣高速高淳段、环湖线花山大桥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和精细化建管项目,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0个、省级绿美村庄332个、市级美丽宜居村729个,实现自然村卫生公厕、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成为全省推广案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得到省政府点名表扬,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街镇、美丽庭院实现全覆盖。严格落实双碳工作要求,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气质量、断面水质、土壤环境等主要指标稳定向好,河湖长制工作受到国务院激励表彰,成为全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创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持续激发城乡融合发展之能

聚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等重点改革领域,积极探索符合群众需求、体现高淳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土地入市先行示范。实施全国首创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弹性年期入市办法,明确农民集体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主体,在清点核查全区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将所有地块纳入国土资源一张图管理,完成全市首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成为宁锡常接合片区唯一的中央深改委关于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国家试点,截至目前,已总计实现入市14宗地块、面积156亩、出让金5734万元,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项目全部建成。科技入乡点土成金。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立省河蟹产业研究中心、南京固城湖河蟹产业技术研究院一中心一院,通过种苗研发培育、基础设施改造、数字推广应用等手段,大力开展河蟹领域源头创新、技术集成、中试熟化,升级改造完成高标准蟹塘3.5万亩,推动螃蟹亩均产量、亩均产值分别提升50%55%,全区螃蟹全产业链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上线全国首个河蟹供应链数字化系统,成为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产学合作破土飘香聚焦产学研一体化,高起点规划建设南京首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合作成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和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重点推动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在区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叠加科技特派员、乡土专家选拔等机制,成功培育了一批以全国人大代表邢青松为典型的乡土人才队伍,有效激励了更多科研人员带成果来淳入乡转化。目前全区已累计引进各类高校6所,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约161个、合作金额约6618万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约50.19亿元。

坚决筑牢城乡融合发展之基

把完善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作为有力支撑,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互促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制造产业规模。依托开发区(高新区)、高职园等载体,加速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成功引进北冶功能材料、埃斯顿机器人、华玻电子等一批优质重点项目,近年来4条制造业产业链年均产值规模增长20%以上,创成南京唯一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以及省医疗器械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省特色创新产业示范园区,入选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培育名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依托三山两水五分田的自然生态禀赋,在东部丘陵山区以发展经济林果、有机农产品为重点,连片打造早园竹、品牌茶叶、优质稻米等特色产业基地,累计建成经济林果近18万亩;在西部圩区以固城湖螃蟹市场为带动,重点打造长三角地区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螃蟹原产地交易市场,年交易量约1500万公斤,同步整合各类众创空间,完善电子商务上下游产业链,成功创建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稳步推动富民增收。围绕增加劳动性收入,统筹开展再造劳动力优势十项行动、农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培育了一批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有效扩大建筑、水运等富民产业的增收效应,其中仅水产、茶叶两条产业链就直接带动相关10多万农民就业。围绕增加经营性收入,创新实施226分配法(在扣除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后,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出让剩余资金的20%用于村民直接分红,20%列入村集体公积金、公益金管理,60%作为集体经营性资产),综合运用折股量化、股权增值、利益联结、资产变现等方式追加量化成员股权,增加农民分红。围绕增加财产性收入,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累计盘活利用闲置农房1911宗,涉及农户2366户,盘活利用农房24.74万平方米,利用闲置宅基地18.45万平方米。近年来,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为1.92,为南京五郊区最低。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高淳区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