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企之乡”的新跃迁

发布时间:2025-04-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在长江入海口的南岸,一座江南小城以开放的姿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传奇——这里,是苏州太仓。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太仓凭借临江沿沪的区位优势,以港产城融合为战略支点,以航空航天产业为创新引擎,在时代的浪潮中锚定航向,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高地

因港而生,兴港强市,太仓发挥第一港的天然优势,按照前港中区后城功能格局,全市域布局、上下一盘棋、打好攻坚战,突出大港口、大产业、大功能,加快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高地,努力建设港产城一体化现代港口城市、绿色生态幸福宜居城市、临江沿沪开放枢纽城市。

高定位打造高能级枢纽港口。古称刘家港的太仓港,在元代时就已经是六国码头,商贾云集、帆船林立,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在此起锚七下西洋,有东南之富域”“天下之良港的美誉。而今,作为苏州港的核心港区,太仓港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坚持跳出太仓、立足苏州、放眼全省全国,立足打造现代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夯实江海河中转枢纽港地位,全力建设买全球卖全球的贸易港,建强新能源出口第一港。2025年首月即实现外贸货物出口开门红,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347.58万吨,国际航行船舶进出港640艘次,创历史新高。随着全球最大环保汽车运输船礼诺极光号的交付,以及海通(太仓)汽车滚装码头的启用,太仓港已成为江苏汽车出口第一大港。

高水平打造沿江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高地。港口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业发展。目前太仓已经形成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贸三个千亿级主导产业,正在推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三个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联合利华一支冰淇淋,耐克、斯凯奇两双鞋,埃克森美孚、中石油、碧辟三桶油等产业优势。抓住物贸这一最能体现港口特色、利用港口价值的产业,推动太仓港从物流港物贸港转型,持续招引总部型、税源型、平台型物贸项目,围绕打响建总仓、到太仓品牌,集聚规上物贸企业508家,形成国际大型物流企业、采购商、供应商的集聚区。新能源船舶领域取得突破,中国船级社在太仓设立苏州首个常驻检验办公室,推动绿色船舶研发。系统构建以生物医药产业园为核心、以生物港和中德生命健康产业园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发展格局,加速成为太仓药谷

高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港城。坚持港城即全域、城市即港城,提升娄江新城核心区品质,建成科教创新区,优化智汇谷科创园。全力打响人到太仓就有房”“才聚太仓更幸福品牌,人才社区项目加速推进。太仓正集中力量抓好50平方公里娄江新城、7.92平方公里港区中心区建设,统筹提升浏河、璜泾等沿江板块功能业态,加快补齐高端医疗、国际学校、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短板,建设一批星级酒店、商业综合体、海事服务等功能性项目,丰富商务、餐饮、娱乐等业态,全市域推动港城更现代、更精致、更有烟火气。同时,太仓全力推进龙江路快速化、S339快速化等工程建设,构建港口、港区、港城高效畅联的市域通勤网络。不仅如此,太仓还深度参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挖掘用好海运文化、郑和文化,持之以恒打响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全域旅游城市,放大阿尔卑斯度假区、玫瑰庄园景区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冰雪游、乡村游、古镇游、港口游等串联融合,特别是加大沿江文旅资源开发力度,充分整合浏河古镇、天妃宫、郑和公园等资源,优化七十二家理想村等项目业态,推出更多体验江海文化的精品线路,努力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

雕琢高标杆德企之乡样本

太仓在开放中奋进,在调整中沉淀,在改革中雕琢,不断深化对德合作,凭借稳定的供应链、优良的营商环境以及专业贴心的服务,吸引超550家德企落地生根。

构建德企聚集高地。1993年第一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正式落户太仓,太仓与德国制造携手已经超过30年。从吸引第1家德企落户到第100家德企落户,太仓用了14年,而从第400家到第500家德企落户,仅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共同授予太仓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20236月,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太仓作为唯一的县级市参加论坛。目前,太仓半数以上的德企开展了本土化研发创新,90%以上的早期落户德企完成了增资扩产。其中,全球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60多家,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有6家在太仓落户,亩均产值高达1400万元。以德企为基础的太仓市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获评2024年度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从投资到产业合作,太仓已成为中国德资企业集聚度最高、发展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

创新先进职教模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从2001年开始,太仓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双元制学徒培养模式。经过20多年的实践,历经学习借鉴、模式重构、健全体系、标准融合四个发展阶段,双元制教育的太仓模式逐渐成形。20余年来,太仓成立了20多个双元制培训中心,建设国内唯一的AHK教育示范推广基地,成立全国规模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累计培养了上万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2024年,太仓中德双元制职教产业园开园,力争打造集技能培训、考试认证、师资培训、产教研究、国际教育合作、人才储备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发展综合体。这为太仓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创造幸福生活空间。太仓自古人文荟萃,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娄东文化。太仓人不急不躁的性格、注重计划安排的特点和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与德国十分相似。近年来,太仓着力打造罗腾堡德风街,复刻德国中世纪古镇,提供原汁原味的德式生活场景,还引入中德友好幼儿园,连续十多年举办中德艺术家沙龙等活动,让外籍人士在太仓感受到他乡似故乡的温暖。常态化办好德国太仓日、啤酒节等品牌活动,引入德国面包房、德国酒店等生活服务企业。正如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贺德满在太仓德企发展30年大会上所感慨的:尽善尽美,夫复何求?对德合作三十年,太仓不只在产业层面为外资企业提供贴心的服务,还将德国的社会生活和人文特质融入太仓文化中,为广大德国友人营造第二故乡

擦亮做航空、到太仓产业名片

今年全国两会上,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航天、低空经济已成为全国各地抢滩的新赛道。太仓全力推动航空+低空双轮驱动、产业+创新双向融合,着力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高地,在这条赛道上走在了前列。全市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数量现已超200家,2024年总产值超240亿元,做航空、到太仓的产业名片日益响亮。

抢抓机遇先行布局。成为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重地,离不开太仓的见事早、行动快、全力拼。2018年,借助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的科研优势,以及对德合作形成的精密制造产业基础,太仓前瞻性地布局航空产业,先后发布《太仓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太仓市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2025行动计划》,明确将航空航天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出台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航空航天产业人才专项政策、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专项政策等,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政策保障。成立高端装备与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快航空航天产业布局。在有形之手和有效市场的协同推动下,太仓深耕厚植航空航天的各个细分领域,已成功培育出自己的空天方阵

培优生态集聚资源。空天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太仓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完善的产业配套。积极与两校多院等高端创新资源合作,奠定产业发展所需的科研人才基础。建设大飞机苏州(太仓)航空产业园、临港航空航天产业园、太仓港低空经济产业园、智汇谷·科创园等园区,获批江苏省内第二家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搭建了产业发展的平台载体。与航空工业、中国商飞、国防科工等行业龙头企业及重点科研机构对接合作,吸引明星企业落户,推动科创资源要素不断聚集。成立太仓市天使投资基金、太仓港区天使投资基金等,持续完善保障要素。打造5E·太舒心服务品牌,成立企业服务中心,为太仓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延伸链条集群成势。周全的布局、完善的生态,促进了太仓空天产业的快速发展。立足长三角、协同在全国、目光向世界,太仓深度融入上海大飞机产业体系和全球航空航天产业链,打造现代化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航空关键零部件、航空航天新材料、航空机载系统、航空配套装备、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服务、商业航天等重点领域,聚集了穆格工业控制、中航材航空科技、天航长鹰等行业领军企业,整个产业集群的集聚态势逐步显现。在太仓的航空产业园区,商业航天企业之间共享客户资源,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互惠互补。在低空经济领域,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8家,拓展低空应用场景15项,一张上游生产制造、中游飞行应用、下游综合服务保障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图谱徐徐展开。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相辅相成,太仓正在构建高质量、高能级的配套产业集群,让空天产业飞得更高

太仓以开放促融合、以创新谋突破,在德企之乡的金字招牌下,将港产城融合、对德合作、航空航天,编织成高质量发展的经纬网。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太仓正以建设国家级对德合作示范区为目标,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攀升、港口向智慧升级、城市向国际迈进,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书写全球创新港的崭新篇章。

(调研组成员:周斌、丁元新、陈伟龄、陆国建、张宁)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