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爱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宜兴市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氛围日渐浓厚、心理健康辅导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持续提升,具有新时代特征、宜兴特点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新路径正在形成。
聚焦未成年人保护
突出主体性、成长性、专业性。在主体性上以未成年人为中心。发挥和调动未成年人的主体性,引导未成年人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在成长性上以成才为重点。把未成年人工作纳入青少年人才成长服务体系,为青少年未来成长绘好蓝图。在专业性上以团队为支撑。建设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和干预,为未成年人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突出全域化、网络化、数字化。区域全覆盖。市科教文卫等10部门联动,创设“片区包干”服务项目,做到不留死角、不漏盲区、不留隐患。网络云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全市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上“云”整合,在线上打造情绪“暖心包”、微问题系列心理健康“服务包”等特色品牌。数字强赋能。建立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的学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举办全市大数据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挂牌教育部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大数据心理示范基地。
突出参与度、协调度、满意度。强化参与度。打造“家庭教育加油站”,提高亲子亲密度;面向青少年开展精准礼遇项目——“杜鹃花开·成长礼物”红信封计划。聚焦残障儿童,进行“大水漫灌”“精准滴灌”,直接或间接帮助700多人。统筹协调度。构建“政府统筹协调、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满意度。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收集家长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和方法,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构建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
以“两核”凝聚强大合力。以核心理念领航心理健康工作。坚持“润心赋能 健康成长”的核心理念,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片区包干”服务项目、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系列行动等。以核心力量架起心理健康“脊梁”。整合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家庭教育社会组织资源,以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为平台,组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以“三保”筑牢工作基础。在人力保障上发力。组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志愿者队伍和五支片区实践支队,包括心理健康师150余人、志愿者37人,社会组织和非公组织25个。在阵地保障上用力。设置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陶都少年之家、乡村少年宫、家庭教育指导站等实体阵地208个。在资金保障上聚力。市委宣传部等10部门出台未成年人补助补贴政策,并设立未成年人帮扶专项资金。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捐赠,扩充未成年人保护资金池。
以“四联”提升护航效应。深化师生联心。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设置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宜老师”信箱,举办心理健康服务月、爱心暑托班等校园活动,加强师生交流。深化家校医社联手。建立家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共育机制,开展暑期儿童服务、亲子沙龙、家长学习营、“种爱计划”联合家访等活动,优化家庭教育模式。深化社会联动。建立家校社媒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推出红信封、陶小警、蠡xiang家等项目,带动全社会关心关爱青少年。深化区域联合。联合浙江煤山镇、安徽新杭镇,开展“节日感党恩,共话新时代”小学生传统文化共促活动。20多名志愿者赴上海松江区、苏州市、常州市金坛区,交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以“五制”形成闭环体系。监测预防机制。开展“绿萝”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档工作,动态监测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级干预服务机制。开展心理健康共享课堂、社区沙龙等“治未病”服务项目,打造家校医社协同的“宜路童心”特色干预服务模式。发现报告机制。建立家校一体化中小学智能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及时识别、诊断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评估转介机制。打通校内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医疗转介通道,实现闭环的评估转介机制。应急处置机制。联合市精神卫生服务系统,在医院设立青少年心理门诊,完善应急救助和治疗流程,守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底线。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完善心理服务组织体系。健全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热线受理、按责转办、同步抄送、限时办结、结果反馈、分析研判”闭环管理机制。构建纵横联合机制,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延伸到镇、村、学校、家庭、企业,形成政府统一指挥、部门协同联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纳入高质量发展系统,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有部署、有推进、有考核、有落实。
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格局。走入社区,织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网。组织文娱展会、知识讲座、素质拓展等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补齐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短板。走进家庭,筑牢心理健康根基。打造以智慧爸爸课堂、魅力妈妈成长营、祖辈课堂为核心的家庭教育课程品牌。走向社会,凝聚心理健康合力。擦亮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少年宫、阳羡爱心港、知心奶奶等社会组织“心”品牌。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困境关爱和救助机制、心理危机预防保障体系,点亮社会救助“心”希望。加大对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社会欺凌、校园霸凌、网络暴力和不良诱导等行为的惩治力度,照亮社会环境“心”未来。
拓展“三大”实践路径。项目化推进。组建项目实施专家顾问团队,逐项画定“任务图”、排好“工期表”。加强全过程跟踪问效,精准把握各项目推进落实情况,动态更新、及时预警。法治化建设。对经营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等情况进行常态化突击检查,发挥普法教育“催化”青少年心灵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专业化实施。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专业化人才纳入“陶都英才”新政,建立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智库联盟,设立宜兴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院,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政策制定提供服务。
打造“五方链接”机制。与职能部门链接,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协调机制,畅通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挥中心与各成员单位、职能部门间的沟通联络、交流互动。与政策规则链接,推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心理关怀十件事”等新政策新项目。与社会资源链接,实现“片区包干”全覆盖。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社区联盟,形成“联盟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与“家校医社”链接,健全“家校医社”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家校医社”深度融合。与智能网络链接,建强网上宣传引导新阵地,通过微信公益广告推送等新形式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社群、论坛等社交平台。□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