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支撑江苏农业现代化走在前

发布时间:2025-04-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王克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主导产业需求,以科技创新支撑江苏农业现代化走在前。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科技攻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新征程上,面对国际科技竞争新挑战和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时代使命,迫切需要集中力量加强农业科技攻关,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从科技发展态势看,国际竞争形势逼人。当前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基因编辑、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引领方向,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交叉融合,加速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发达国家正在布局新领域、新赛道,拜尔、科迪华等跨国农业巨头在农业科技上纷纷发力,给江苏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把握产业发展主动权带来挑战。

从中央对江苏要求来看,农业现代化重任在肩。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殷切希望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江苏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常年居全国前八;科教资源丰富,涉农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扛起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重任,率先在科技创新支撑农业现代化走在前上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从江苏农业现代化所处阶段看,科技创新迫在眉睫。江苏拥有较齐全的农业产业类型,具备雄厚的农业科技实力,2024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245.2亿元,居全国第六位;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居全国前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但是也要看到,江苏农产品加工业总值占农业产业总值比例为2.571,远低于国际上51的水平;部分地区面源污染依然存在,适应果园、茶园、菜园等小型机械相对缺乏,一些产业还存在卡脖子科技问题。这些都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高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深耕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的重点领域

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抓住种源与耕地两大关键,深耕生物技术、农机装备、智慧农业、未来食品等前沿领域,提高科技创新与技术突破的靶向性,提升全链条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扛起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保供责任。当前世界农业正进入基因时代,抢占基因组学、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干细胞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不断创造新的基因、新的物种、新的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未来农业竞争的热点和主要标志,也成为发达国家制造技术壁垒的重点领域。江苏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省,扛起粮食及主要农作物保供责任,必须突破耕地资源约束,提高稻麦玉豆等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在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上用力,以摆脱传统育种技术周期性长、整合度低、突破性少的弊端,加快培育出一批标志性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

守住耕地底线红线。土壤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目前发达国家土壤修复与保护已进入生态、低碳、韧性的绿色可持续新时代,土壤修复与保护的生态化、健康化、智慧化发展趋势明显。江苏人均耕地面积仅0.72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全省中低等级耕地仍占2/3左右。亟待创新土壤退化、酸化、盐碱化阻控和改良技术,突破污染防控和固碳减排等耕地保护技术,发展耕地智能监测技术,创制多类型盐碱地产能提升模式,为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科技支撑。

实现农机装备现代化。农机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物质基础,智能农机装备创新与发展成为发达国家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的重要领域。江苏人多地少,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亟须加强农机装备技术创新,突破农机装备核心部件,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自动驾驶等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持续推进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着力提升花生、油菜、马铃薯、大豆等其他主要农作物以及设施蔬菜、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果茶和农产品初加工的机械化水平。

加速发展智慧农业。全球正逐步进入数字化经济发展的时代,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农业正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各国比拼农业科技实力的重要方面。江苏农业信息化程度达到51.2%,无人化农场建设全国领先。发展智慧农业要突破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不同应用场景下智慧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综合利用数据、智能、感知、装备、移动互联等技术,开展软硬件系统集成,构建一体化、智慧化种养服务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替代等问题。

推进农业绿色低碳革命。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革命。创制绿色低碳农产品并开发其安全控制技术,正成为世界各国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突破农业边界,树立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建设海上牧场,发展森林食品,培育生物产业,向山水林田湖草要食物,向微生物、藻类要资源;同时在抗逆品种选育、绿色种养模式、绿色投入品、环境监控和改良、农业防灾减灾、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综合施策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要坚持科技创新在农业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以解决产业问题为导向,整合各级各类创新资源,集中力量主攻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在前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着眼提升整体效能,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高校、院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聚焦主责主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创新体系。改革省市县级农业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构建省市县贯通、分工协作的全省一盘棋的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体系。整合省级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农业新兴产业、农业未来产业,在生物育种、合成生物学、农业信息化等领域,成立重点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体制机制,吸引集聚高水平人才和重大项目,建设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基地、农业新兴产业的孵化基地、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基地。加大基础性、长期性农业科研平台的建设力度,增加对野外观测站、农业种质资源库、土壤样本库的支持,系统推进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

着眼产业重大需求,构建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体系。面向全球未来农业产业高地,超前部署规划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重大计划,在农业领域的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制造、数字农业、绿色低碳农业、细胞农业等前沿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自主原创价值高、重大突破明显、产业引领性强的原创性成果。围绕全省农业主导产业,加强产业科技创新,加速培育壮大生物种业、智能装备、农业数据、生物饲料、生物肥药、生物疫苗、新型食品等农业新兴产业集群,逐步构建形成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特色优质产业层次分明、相互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落实绿色发展战略,发展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科技,重点部署耕地质量提升、盐碱地利用、海洋农业、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低碳循环农业、农业生物安全等科技领域,促进发展农业绿色生产力。推进跨领域、跨部门协同攻关,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凝聚科研部门、教育系统、农业系统以及企业的创新力量,围绕产业重大需求开展联合攻关和成果集成。

着眼科技产业融合,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通技术突破、产品创制、示范应用、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服务功能,提高骨干农技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推进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鼓励高校院所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创新完善亚夫科技特派员、亚夫服务站等服务模式,融入农技推广体系,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完善市场化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农业科研机构、涉农院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农技推广服务。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科技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围绕产业问题企业出题、科研单位答题,实现科研成果即研、即转、即推、即用。推动市县农业科研院所与农技推广机构融合运行,建成一批区域性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中心,支持开展良种、良技、良机、良艺等适应性优化和适配性熟化。提升农创园、农高区等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水平,打造成果集成示范、产业集聚引领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着眼能力提升,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强化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使命意识,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着力打造梯次分明的人才体系。加速培养农业科技创新战略科学家,从院士、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首席中,遴选培养具备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战略科学家。壮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队伍,依托各类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卓越才能和突出贡献,能够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完善青年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和选拔机制,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担纲重大项目、重点平台,提高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乡土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建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进一步壮大产业实用农技人才队伍。

着眼激发活力,构建农业科技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稳定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基础性、前沿性科技创新工作支持力度,加强对公益性科研团队、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长期稳定支持。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有序流动,赋予首席科学家以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科研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保障创新人才专心科研。健全分类评价与绩效考评制度,坚持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考评导向,实施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选树先进典型,建立科研诚信负面清单,树立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风尚。拓展国际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农业科技治理,更加主动深入融入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网络。

(作者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