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沃土计划,需要我们确立“人人能创想,人人可创造”的理念,营造发现、支持孩子创想、创造的良好生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姜堰实小)秉持“实验”特质,坚持儿童立场,以课程的丰富性顺应儿童的独特性,努力成就其与众不同。“小问号”,是学校对当今儿童问题意识缺乏这一现象的教育追问与实践的表达。“小问号”一方面隐喻儿童思考的模样,即处于好奇心与创想力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儿童应该对生活与未知充满好奇和探求的欲望,满脑子都是疑问。另一方面,“小问号”是一个项目,即学校优化科学素养培育的生态,促进儿童问题意识的生长,实现“小问号”从现象到景象的路径探寻。
“小问号”场景化:空间重构,支持儿童问学
受启发于19世纪印度“墙中洞实验”,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小问号”场景化,创新建构空间,支持儿童问学,旨在激发孩子的好奇,鼓励孩子异想天开。以“今天你问了吗”为孩子校园日常问候语,在班级设立“问号角”,年级设立“问号墙”“问道亭”。一角一墙一隅空间,加上一个学习终端,孩子的好奇、好问之门逐渐被打开,高互动性、高情感性的空间,让孩子感觉到安全、自主,课间、午间、课后服务时光,“问号墙”前、“问道亭”下,你问、我答,一起来求证,孩子们混龄学习自然发生,正如有孩子说“在问号墙前,我时常会有拆盲盒的兴奋与惊喜”。
姜堰实小的“问号墙”写满孩子的问题: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为什么有的从中间开始黄,有的却从周边开始黄;春天到了,校园里很多粉色的花儿,怎么辨别桃花、海棠花、樱花;不老泉不喷水了,怎么办;如何解决水培植物发臭变质问题。一时间,孩子们竞相找寻问题,从生活到书本,再从书本到生活。他们惊喜发现,语文诗词里藏着科学秘密、数学数据里有科学规律、厨房里有科学现象、农场里也有科学探究。
为顺应儿童的特点与喜好,学校从学生的好问题出发,推进“好问题—好方案—好研究—好成果”系列活动。在“童心会客厅”增设“研究角”,在这里孩子可以动手做实验,可以查阅资料,可以相互辩论、求证。校园里,问天、问地,问东、问西,随时、随处,人人可问,时时可学,问学之风悄然生长。我们开展“中国儿童号”科创周活动,设立“科创破坏日”,打破日常校园的秩序感、规则感,创设可“破坏”的场景,激发孩子创想、创造的欲望。以“中国儿童号”科创博物馆征集收藏孩子的创意作品,创新评价形式,释放孩子的潜能。
“小问号”项目化:课程创生,驱动儿童问学
为了支持孩子的问题从碎片走向系统,从肤浅走向深入,从经验走向科学,我们需要设计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任务情境,触发孩子的问题意识,帮助孩子建立提问的“脚手架”,并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学习与探究,推动孩子从现象到问题,从解决问题到生长经验。
一方面,我们基于国家课程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如一年级语文《影子》一课,可以进行“语文+科学”主题设计,分为“观察—理解—表达—创造”四个阶段,即影子捕手、影子实验室、影子诗人、光影剧场,用三四个课时完成。“影子”跨学科主题学习,带给孩子的不只是人文的影子,还有科学的影子、哲学的影子,儿童对影子的建构不仅是黑乎乎的,也可以是彩色的;并初步建立影子不是任性的,影子产生是有条件的,且能够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认知。
另一方面,针对科学教育师资缺乏的现状,鼓励全学科教师培育孩子的科学素养。我们以教育“发现”助力师生创意“涌现”,把校园的空间与场馆都设计为项目基地,由老师带着孩子认领、冠名,师生在任务驱动之中共同奔赴一场“问学”之旅。
苹果树下,老师带着学生在“我看到……→我注意到……→我想知道……”的“脚手架”引领之下,进行观察、探究。学生为了判断苹果树有没有生命迹象,有的折断树枝看,有的用小刀切开树皮反复观察,并决定实施“苹果树复活计划”,俨然经验老到的果农一样。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之下,从现象到问题,经历问题提出、方案制定、行动实施、成果发布,“苹果树复活计划”的微课程伴随孩子问题意识的萌芽、生长。
“让不老泉喷水”项目化学习、“芭蕉园”主题学习、“老槐树”习作微课程不断涌现。校园里四季更迭、花开花落、雨雪天晴都成为孩子们关注与探究的对象。“芭蕉园”的意外遭遇备受孩子的关注:从栅栏围挡,到“这个春天暂不打扰芭蕉园”的温馨约定,孩子们用心观察、静静等候,他们用观察日记、观察报告陪着芭蕉园努力生长,静待芭蕉园繁茂如初。在芭蕉园,他们还将开展人文芭蕉园、艺术芭蕉园、科技芭蕉园的系列学习之旅。
“小问号”学案化:课堂转型,指导儿童问学
孩子科学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如果课堂仍然是“教为中心”,只顾精心烹制“教的盛宴”,必然会导致孩子的思维惰性。对此,姜堰实小将“小问号”贯穿“学历案”设计,推进“预学生疑—任务共学—探究思辨—延学提升”的学习流程,以“学、问、思、辨、行”五字诀明确学生的课堂行为。聚合各学科教师指导儿童问学的意识和力量,让学科课堂都能成为学生思维生长的沃土,推动“小问号”从现象到景象。
为破解科学教育资源不足、师资队伍专业性弱的问题,我们以“备课、互动、评价、拓展”为科学课堂的四个支点。一是建立“实小云资源”,由专职科学教师牵头,梳理与教材适配的可用资源(网络资源、生活资源),制作资源包,供学生预学,并引发其既有经验的不平衡,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二是联动其他学科教师提供科学问题的“源头活水”,由科学教师主导形成科学问题捕捉链:关注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得出结论—深度追问。培养教师用科学眼光观察世界,用科学方法揭秘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为指导儿童创造厚植根基、培育沃土。三是推进教师集体共研,设计共学任务和核心问题,确保科学课堂的“科学味”。
在姜堰实小的校园里,“小问号”会有各种美好遇见:遇上春天,便遇见“春之美、春之趣、春之问”系列微课程;遇上数学,便遇见“玩·学·创”数学微课程;遇上科学,便遇见“跟我做实验”的真诚邀约……在各种美好遇见之中,“小问号”每天的问候语不知何时起已经从“今天你问了吗?”走向“今天你问什么了?”“小问号”的身份也在各种遇见之中进阶,实验小明星、科创小院士、科创博物馆长等,都成为了“小问号”的景象之一角。□
(作者系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