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学教育作为三者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不仅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土壤,更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科学教育,强调要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在人工智能(AI)深刻改变教育生态的当下,青少年科技组织应把握机遇、守正创新,主动引领科技教育生态重构,通过系统性行动弥补传统教育短板,培养能够驾驭技术浪潮、引领创新方向的“智能时代主人”。
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教育领域引发连锁反应,既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打开了新的可能性,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技术赋能下的发展机遇。教育资源实现了海量化与无界化。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让优质教育资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今,各类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教育APP层出不穷,全球名校的精品课程、前沿学术讲座、趣味科普视频,都能通过网络轻松获取。这不仅拓宽了青少年的科学视野,更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域间科技教育的不均衡问题。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传统教育中,教师很难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和特点,而人工智能借助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数据,清晰定位每个学生的优势与薄弱环节,从而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方案。这种“因材施教”的模式,让学习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能力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在AI时代,编程思维、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成为核心素养。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机构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纳入教学体系,让青少年在学习编程、算法设计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学会辨别真伪、独立思考,进而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这些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未来投身科技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转型过程中的现实挑战。教育理念和模式更新滞后。人工智能时代要求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但部分教育者和家长仍停留在传统应试思维中,对编程思维、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习惯用分数衡量学习效果,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也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难点。教师队伍面临转型压力。AI时代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更需要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对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储备、AI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很多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还停留在基础层面,缺乏系统培训,在课堂上难以将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影响了教育效果的提升。学生过度依赖智能工具和信息安全问题值得关注。智能翻译、自动解题等工具虽然提高了学习效率,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退化。同时,人工智能教育过程中收集的大量学生数据,面临着泄露和滥用的风险,如何在技术应用中保障信息安全,成为必须解决的课题。
作为连接科技与教育的桥梁,科协肩负着整合资源、推动政策落地的重任。近年来,教育部、中国科协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改进学校教学,也要用好社会资源。江苏省科协切实担负起青少年科普工作的职责,统筹资源、搭建平台、赋能师资、拓展视野,构建“大联合、大协作”的科学教育网络,着力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质。面对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继续发挥“汇聚资源、链接社会”的独特优势,从“政策、人才、场景、评价、价值”五个维度探索破局之路。
强化政策协同,完善制度保障。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指导,联合教育、科技、产业等部门出台AI教育专项政策,明确课程设置、师资标准和资源配置方案。同时,发挥科协智库优势,建立“需求调研—试点验证—政策调整”的动态机制,定期收集学校、企业、家长的反馈,让政策更贴合实际需求。将AI素养纳入青少年科学素质评估体系,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科技教育倾斜,形成全社会支持科技教育的良好氛围。
聚焦人才培养,打造双师队伍。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组建“AI+教育”跨学科团队,开发分层分类的课程资源,覆盖编程入门、科技伦理、项目实践等内容,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素材。实施科技辅导员“AI赋能计划”,通过技术培训、教学比赛、案例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教学能力。建立“名师工作室”,推广“问题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让优秀教师的经验辐射更多学校,带动整体师资水平提升。
创新教育场景,促进虚实融合。科技教育需要让抽象的技术变得可触可感。在线上,搭建“AI教育云平台”,整合开源软件、虚拟实验室、互动社区等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和实践;在线下,联合科技馆、企业打造AI主题体验空间,设置智能机器人互动区、AI创作工作坊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技术的魅力。推动校企合作开发适合青少年的AI工具包,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形成“学习—实践—应用”的完整链条,激发青少年对科技的探索欲望。
深化赛教融合,构建培养体系。完善“基础普及—创新实践—挑战突破”的三级竞赛体系,将人工智能竞赛、创意编程赛等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让竞赛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建立“过程性评价+项目式学习”机制,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与高校合作推出“AI英才计划”,为竞赛中涌现的优秀学生提供科研导师和实验室资源,形成“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闭环,为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后备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注重价值引领,培育科技伦理。在传授技术的同时,必须筑牢青少年的价值根基。将“科技向善”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通过科学家讲座、科技伦理研讨会、公益创新项目等形式,引导青少年思考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如AI在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如何造福人类等,同时又要警惕技术滥用带来的风险。让青少年在实践中理解科技的人文内涵,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感,确保他们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始终坚守“科技为人类福祉服务”的初心。
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但青少年科技教育是一个需要耐心沉淀的过程。在推动教育数字化的道路上,需要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平衡:既要坚守培养科学精神、提升创新能力的本质,又要敢于突破传统模式,利用技术优势创造更丰富的教育场景。只有汇聚社会各方力量,构建政策、师资、资源、实践、价值多方协同的教育生态,才能为青少年铺就一条适应未来的成长之路,培养出既有技术能力又有使命担当的“智能时代主人”,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储备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作者系江苏省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