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与文化产品”。扬州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决策部署,着力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探索不同历史时期记忆“城市博物馆”的有机更新新路径,持续提升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
坚持“城市更新+古城保护”,构建古城保护更新工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扬州通过构建古城保护更新工作机制,保证城市更新与古城保护工作高位统筹、系统推进。构建古城保护更新组织体系。成立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领导小组,做到资源整合、规划设计、政策标准、保护利用、建设管理“五个统一”,实行周汇报、月督查、年检查,督促工作落实。建立“先调查认定,后改造更新”保护前置机制,坚持把保护文物放在城市更新工作第一位,高位统筹扬州古城保护更新。推动城市体检成果转化。围绕“城市、区县、街区”不同层级,构建“基础+特色”11大类81项体检指标体系,包括“明清历史城区新园林数量”“明清历史城区口袋公园步行5分钟覆盖率”等3大类12项特色指标,从公共服务配套、安全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创新活力等方面“靶向式”开展体检,将体检查出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更新任务清单,定期组织“回头看”,系统化、常态化推进古城保护更新。推动规划落地实施。编制《扬州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按照“老旧住区改善、历史文化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提升、发展预留”六大空间类别,划定133个管理单元,对不同类别的管理单元在目标定位、更新方式、更新规模、土地利用等方面提出引导性意见,一张蓝图管控到底。发布《扬州市城市更新管理单元规划编制指南》,明确城市更新管理单元地位和内涵,规范编制程序和内容,分类指导管理单元规划编制。
坚持“精准谋划+创新突破”,创新古城保护更新政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扬州创新遗产保护与古城更新政策体系,坚持保护第一、利用并重、以人为本,以古城保护更新切实提高古城居民生活水平。创新土地管理、不动产登记等政策。聚焦土地管理、不动产登记、违章搭建等,在供地方式确定、零星用地更新改造、存量土地资源再利用等方面,制定16个城市更新政策包,明确古城更新试点地区土地配置的具体路径,确定能补办手续的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可“免予处罚”,包括土地、房屋登记不全以及登记权利主体和用途不一致等5种情形。优化审批事项和环节。遵循最低限度干预原则,通过建立“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清单+施工图免审承诺制”,破解工程建设、消防等审批难题,实行全流程快速、简易、无纸化审批。建立保护更新项目历史价值要素评估制度,对尚未列入保护名录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如特定地段、场所、既有建(构)筑物等,通过前期梳理、现场调查、综合评估等方式,形成保护更新项目“留、改、拆”的重要依据,事前强化古城建筑风貌监管,避免“建设性破坏”。推进直管公房活化利用。修订完善《扬州市市区直管公房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要求每年完成不少于100户、不少于1万平方米的直管公房活化利用,完成直管公房成套化改造不少于50户,利用直管公房改造建设不少于10套(间)的人才公寓,完成各类文保建筑、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不少于5户。鼓励通过直管公房承租人自愿办理退租退房、闲置公房公开竞标有偿出让、企业以修代租等方法,破解公租房维护管理难题。
坚持“政府+市场”多元参与,探索古城保护更新实施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扬州在古城保护更新方面坚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探索出多种模式,助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保护与复兴。探索“政府主导、国企运作”保护更新模式。成立国有名城建设公司,全面负责公共基础设施改善、文保单位“腾笼”修缮、传统民居拆违整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4A级景区统筹管理等工作,累计投入市级财政资金及上级专项补助资金约25亿元,重点整治私搭乱建、私拉乱接、私放乱堆、无证经营等乱象,对少部分影响街区肌理的新建房屋实施局部退让,保持街巷原有空间尺度与格局。坚持修“旧”如“旧”,修缮各类文保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3.56万平方米。探索“政府引导、居民自主参与”保护更新模式。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创新探索街区“收储租”改造更新模式,为具有出租意愿的居民寻找长期租户和商机。属地居民全过程参与房屋修缮、整治施工方案确定、施工队伍选择和施工材料购买,自主决定后续业态选择和经营模式。目前绝大多数原住民仍留在原地居住、经营,“原貌、原住、原味”保留了老街古巷、市民市井特色。探索“市场主导、经营者自主开发”保护更新模式。皮市街历史文化街区推行差异化产业更新,经营者以文创休闲设施、独立咖啡馆、特色书店、民宿客栈等新兴业态引入为重点,避免古城保护更新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为古城发展带来新活力。□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