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江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构建“双碳”目标背景下的绿色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良性互动,着力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努力在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上走在前做示范,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
凝心聚“绿” 厚植“生态底色”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江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绘就“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多的美丽画卷。
新时代以来,江苏始终坚持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健全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在全国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率先实施与减污降碳挂钩的财政政策,率先实施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率先出台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率先建成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等一系列举措,坚定不移向“新”前行、向“质”转型、逐“绿”而行,为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提供了有力支撑,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如今的江苏,蓝天白云已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5年超过90%。
泗洪县作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按照生态缓冲区建设标准,充分利用自然降解和恢复能力,模拟天然沼泽湿地,利用生物过滤、物理沉淀、生态净化、植被涵养等技术,着力打造集尾水提质、科普休闲、艺术活动于一体的“生态公园”,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融合发展之路。同时结合企业规模、污水排量、流动性等因素,通过“一企一管”“多企共管”等先进举措,实现了企业废水“零直排”。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真正让人民群众获得了“生态福利”。
逐“绿”向“新” 勇当“碳路先锋”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应持续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让“绿色福利”变成“发展红利”。
盐城市作为全国首批、江苏省唯一的碳达峰试点城市,也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始终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锚定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标准,打造“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推动大丰港经济开发区、射阳港经济开发区、黄海新区滨海港片区开展零碳产业园试点建设,加快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深化与碳认证机构合作,打造零碳产业园建设“盐城标准”,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目前,盐城市有高新技术企业2338家,累计创成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1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6家,着力打造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高地。
常州市新闸科技工业园产业优化升级与节能降碳同步发力,太阳能光伏成为主要电力来源,成功获得中节能认证的碳中和证书,成为江苏省第三个按国际标准PAS2060认证的“碳中和园区”。2024年底光储充一体化项目正式运行后,实现可再生电力消费占比100%。在常州钟楼区上书房社区,“智慧座椅”、光伏板通过“晒太阳”,随时蓄能为电动车充电、为居民照明提供便利,清洁、零碳的“绿电”随手可得。走进社区,这里的“小海绵”实现了美化地块景观与雨水调蓄的双重作用。
生物“代言” 打造“生态典范”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积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实施有效保护,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南京市积极推进“生态岛”试验区建设,统筹划定、合理分区,对受污染、受损害、受破坏、受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实施适度的人工干预措施。在江心洲“生态岛”试验区,秉持人岛和谐共生理念,以“生态+科技”为立岛之本,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从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动植物生境改善、物种迁徙通道建设等入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美丽江苏建设示范样板。在新济洲“生态岛”试验区,已发现各类生物资源1704种,包括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61种,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生态系统愈发稳定,生态本底特色充分彰显。
苏州市吴江区深挖生物多样性保护潜力,积极探索企业、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思路,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蹼鹬、仙八色鸫、紫寿带、铜蓝鹟等稀有鸟类相继“现身”,成为越来越多珍稀鸟类的理想栖息地。吴江区还搭建了生物多样性监测可视化平台,建成首个生物多样性观测场站,将机器视觉、声纹识别、AI分析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采集数据3万余条,累计识别物种162种,实现实时分析并展示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和成果,全方位提升生物多样性智慧监管能力,走出一条工业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发展之路。
聚焦民生 解决“急难愁盼”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群众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针对农村污水排放点多分散,管网收集难度大等特点,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导则(试行)》,提出四种治理模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支持各地运用施工总承包+委托运营(EPC+O)、分期滚动投资等模式,多方筹措项目建设运维资金,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一步发挥绿色金融助力作用,通过“环基贷”等金融产品,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提供利率低、贷期长、数额大的融资支持。目前全省1.54万个行政村已完成治理管控9422个,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61.2%,较“十三五”末提升了30.1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目标任务。
常州市武进区作为2024年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进一步优化秸秆收储体系,实现乡镇全域覆盖,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应用模式和运行机制,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向更高水平、更新领域转型升级,持续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打造了秸秆综合利用样板。□
(作者系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