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高度,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特别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毕节市黔西市游船倾覆事故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牢牢守住水利安全底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广大乡村在推进全面振兴中理应在承担粮食安全、水利安全乃至系统性安全方面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更大努力。2025年1月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指出,越是应对风险挑战,越要夯实“三农”工作基础。要深入分析乡村安全治理短板,加强监测预警与科学应对,把乡村安全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要求。
直面乡村安全的短板挑战
在生态安全领域。乡村正面临着极端天气频发与基础设施老化的双重挑战。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较20年前增加35%,然而,许多乡村地区的水利设施却年代久远,防洪标准普遍偏低,难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风险。这种矛盾凸显了乡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更新的紧迫性,需要加快推进乡村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提升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安全防范能力。
在生产安全领域。随着乡村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冷链物流、消防设施等配套建设相对滞后的安全隐患逐渐显现。一些地区在推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导致安全隐患累积。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乡村文旅等新兴领域,安全生产标准执行不到位、从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较为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乡村冷链仓储覆盖率仅为23%,众多小型加工企业缺乏专业消防培训,产业安全风险暗流涌动。
在公共卫生领域。乡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剧、健康需求扩大与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如每万名农村居民仅拥有1.5名全科医生,不足城市水平的1/3,基层医疗资源严重失衡。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常见病等家门口的健康需求大量增加与乡村地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安全,也制约了乡村人才回流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完善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已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当务之急。
提升乡村安全的“乘数效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统筹发展和安全”确立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安全已不仅仅是发展的底线要求,更成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支点,其“乘数效应”在经济社会等多重维度上日益显现。
从经济维度看。安全不仅是成本,更是资本。如安全基建正在成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关键要素,通过系统化的土地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不仅显著提升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和生产效率,更带动了农业机械、智能灌溉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再如农业保险体系的完善则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安全保障,创新性的保单质押模式有效缓解了农业融资难题,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这些实践表明,乡村安全基础设施投入与安全体系创新正在通过多重传导机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从社会维度看。安全感是人口回流、安居兴业的“磁石”,也是乡村社会资本积累的基础。各地创新推行的乡村安全治理模式,通过整合应急管理、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显著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这种治理效能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应急响应时间的缩短,更反映在村民对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增强上。安全保障正在重构乡村社会信任网络,为乡村社会资本积累和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治理维度看。当前,乡村安全治理正在经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从单一管理到系统治理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既体现了治理理念的革新,也反映了治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将安全治理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正在形成发展与安全良性互动的治理新格局。这种新格局不仅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安全保障,更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实践样本。
构建乡村安全的“四梁八柱”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各地进行了有效探索,通过制度建设、资源投入、科技赋能与文化浸润等多维路径构建乡村安全体系,不断提升乡村安全治理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有效性。
制度建设。完善安全治理的组织架构,建立“县—镇—村”三级责任分工明确的联动安全治理机制,推行“一村一安全助理”“网格化管理”等基层安全制度创新。健全法律规范,强化农村土地纠纷、环境安全等领域的法治保障,完善地方性应急预案。优化考核机制,将安全治理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建立动态监督问责制度。江苏已率先完成乡村安全考核的制度设计,发挥考核“指挥棒”“风向标”的牵引作用,明确把安全绩效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对未达标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倒逼责任落实,推动安全治理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资源投入。财政资金向乡村安全领域适度倾斜,设立专项安全治理预算,优先支持消防设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优化“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布局。注重引导人才资源下沉,选派专业领域安全技术人员驻村,与高校或专业部门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培育本土安全员队伍,提升村民安全素养。开展基础设施安全升级,改造老旧电路、危桥道路,推进“农村安全系统工程”等民生项目。
科技赋能。激活乡村安全治理的现代化引擎,加大智能监测体系建设力度,科学部署物联网设备,如地质灾害传感器、智能摄像头等,实现风险实时预警,提升洪涝灾害、突发安全事件的响应速度。以数据驱动决策,整合公安、医疗、气象、消防等多部门数据,构建乡村安全风险地图。提高数字便民服务能力,推广“平安乡村”APP,实现安全隐患“随手拍”、一键报警等功能。加快“智慧河长”建设,布设地面传感器和卫星监测点,构建起全天候、全覆盖的监测网络,展现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强大效能。搭建乡村治理数字平台,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文化浸润。着力培育乡村安全治理的内生动力,加大文化宣传力度,通过乡村广播、墙绘、短视频等形式普及安全知识。注重灵活运传统治理资源,发挥乡规民约、乡贤理事会等非正式制度作用,形成安全共识,将“平安家园”理念融入文明家庭评选,激发村民安全主体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新长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