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摆在首位的就是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近年来,盐城市盐都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市委决策部署,锚定“打造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区域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目标,全力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大文章,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9%、超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盐城高新区全国排名跃升10个位次。我们将全面处理好“三对关系”,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水韵古邑、高新盐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实干争先。
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激发科技创新强劲动能。盐都与盐城国家高新区实行“区政合一”体制,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国家高企数量等创新指标均列盐城市第一,是苏中苏北唯一一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我们将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既调动各方面要素加快创新步伐,又做好长期奋斗准备,踏踏实实解决科技创新显示度不足的问题。提升科创平台辨识度。集中力量加快建设柔性电子技术应用创新中心,推动柔性线路板、新型显示等现有产业基础竞逐新赛道,借力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省产研院等机构资源,利用好盐龙湖智创谷现有物理空间,力争年内具备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检测验证等服务功能,三年争创省级创新中心,五年争创国家创新中心,努力打造成为引领长三角、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柔性电子产业高地。抢抓省重大平台重组机遇,联合盐城工学院加快重组省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全面深化科技管家服务制度,提升现有16家高端科创平台运营质效,加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赋能本地企业力度,切实以科创平台升级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科创主体贡献度。聚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调整科技奖补政策,精准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服务向企业集聚,全面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年内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4.4%以上。深入开展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布局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基地,年内规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比例达70%。认真梳理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清单、目标高校清单、成果转化清单、技术合同清单等“四张清单”,组织企业参加“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产学研对接活动,每年帮助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180项以上。提升科创资源集聚度。立足“一核两翼多点”科创空间布局,高水平建设四大科创载体,盐龙湖智创谷主攻政产学研协同,火炬路科创园聚焦科技成果产业化,人工智能港深化“前店后厂”模式,盐渎数谷加快建设“立起来”的数实融合示范园区,全力打造可观可感的新质生产力集聚区。健全完善“科技局+科招公司+园区+基金”科招模式,更加侧重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每年招引科创项目100个以上。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牵引,用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都智汇”优才计划,扎实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每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20个,引培领军人才80人以上。
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始终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紧紧围绕“三年翻一番,总量超千亿”目标,既加快“从无到有”的新兴产业建构,也注重“从有到优”的传统产业重构,初步构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和第三代半导体、新材料、人工智能三大未来产业的“3+3+N”现代产业体系,创成了智能终端、涂装设备、输变电、齿轮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我们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在“新”与“旧”的双向奔赴中,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让传统产业“发新芽”。扎实开展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行动,实施“老旧更新、产品提档、绿色转型、淘汰落后、布局优化”五项重点工作,推动齿轮传动、化纤涂装、鞋机、输变电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加快做强“一镇一特色一龙头”,培育一批“精而美、特而强”的细分产业基地。让新兴产业“快成林”。强化“专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加快构建“532”产业矩阵。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托“东山系”“长盈系”等龙头企业,加快延链补链强链,三年内打造500亿元产业集群。做优新能源产业,积极融入全市“风光储氢”一体布局,主攻新能源商用车、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等方向,三年内打造300亿元产业集群。做特高端装备产业,立足本地产业配套优势,加快构建“制造+服务+品牌”融合发展产业体系,三年内培育200亿元产业集群。让未来产业“牢生根”。主动对接省“10+X”未来产业体系,推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加快布局衬底和外延、芯片及器件制造等领域,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材料、新型电池材料、高性能纤维等领域,人工智能紧盯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新型算力等领域,统筹推进重点企业培育、场景应用示范,三年内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全面加强企业梯队建设。坚持企业“提质”与“扩量”同步发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4.2%,培育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首台(套)重大装备总数分别占盐城市的1/4、1/5、1/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盐城市平均水平的近两倍。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抓大育小、培大育强,提升质量、做大总量,加快推动各类经营主体竞相发展。更大力度培育头部链主企业。深入实施龙头型和成长性“双50强”企业提升三年行动,鼓励企业技改扩能、挂大靠强、开拓市场,巩固壮大“百亿领航、十亿支撑、亿元集聚”的企业矩阵。健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成长模式,每年新增瞪羚企业10家、潜在独角兽1家、“双五”企业2家,推动企业攀上高原、迈向高峰。更强决心抓好企业发展三件事。专精特新方面,坚持扩增量提质量,年内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0家,力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突破1-2家。国家高企方面,深挖高企培育潜力,做好“外引内培”文章,推动国家高企突破600家。股改上市方面,加强与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合作,分层培育、梯次推进15家已股改企业,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年内完成聚泰科技、高聚识别等10家企业股改,方意摩擦材料、斯瑞达新材料2家企业IPO报会、明年北交所上市。更实举措支持中小微企业。聚焦近1万户的中小微企业,常态化推进“企业大走访”“主官走流程”活动,充分把握全市2000亿元新增贷款和利率下降有利契机,拿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举措,进一步优化经营主体要素供给、降低生产成本,深入推动个转企、小升规,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盐都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