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储能+未来技术”零碳产业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5-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王志忠 卢晓梅    

江苏作为制造大省、用能大省、能源小省,实现节能降碳目标任重道远。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明确将新型储能纳入全省1650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的产业链,并列为全省优先发展的未来产业予以统筹谋划、扎实推进。近几年江苏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出台并实施了《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还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储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特别是20249月实施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将一些新型储能装备纳入重点支持范围。江苏作为全国第二经济大省,要充分发挥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灵活的政策优势,率先探索出储能+未来技术的零碳产业新范式,为全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实践经验。

完善促进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完善的政策体系是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一是加大落实《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力度,着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围绕电化学液冷储能系统、超级电容器及储能系统、储能用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重点方向,支持储能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坚持企业出题和战略需求出题相结合,支持重大技术难题协同攻关,布局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二是不断壮大产业链优质主体,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计划,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储能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三是着力构建储能行业智能制造工厂梯度培育体系,建设省级绿色工厂,探索推行产品碳足迹、项目碳评价和企业碳管理。四是建设标准化创新高地,先前江苏省标委牵头制定5项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省有关部门还携手国家能源局推进储能并网调度机制改革,实现储能项目一地注册、全国通用。未来还要推动江苏标准走出去,在储能行业的世界舞台上拥有更多话语权。此外,要抓紧制定江苏十五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及行业行动纲要、方案,并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各类重要文件中明确新型储能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也要充分发挥在产业联合体和科技联合体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储能+高碳行业三大核心业态

高碳行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行业,多为原材料或基础工业,对下游产业有强支撑作用。当前,工业上主要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实现节能减排。例如,钢铁行业通过提高炼钢效率和提高废钢再利用率,但已逼近技术极限。必须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原料和生产方式的范式变革,实现深度降碳。随着人工智能、高密度新型储能、氢能和新型储氢等未来技术的蓬勃发展,必将重构制造业底层逻辑,为绿色低碳转型带来颠覆性变革,让穹顶变成生机绿,催生虚拟电厂、氢基制造、循环经济三大核心业态。

一是虚拟电厂业态。多数制造场景需24小时高负荷运转,能源需求庞大且波动频繁、剧烈。要鼓励企业构建低碳微电网实现能源自主可控,再通过发展虚拟电厂放大市场价值。虚拟电厂通过储能+绿电+AI深度融合,实现三重升级:整合电化学、机械、电磁等混合储能系统;汇聚自备电厂以及风光水氢生发电、余热余气发电、可调节负荷等分散的能源资源;用AI做大脑,制定多能源与混合储能系统协同控制充放电策略,优化能源管理。通过虚拟电厂,短周期参与电网调频调峰、长周期绿电高效消纳,提高用能可靠性,助力企业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大幅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二是氢基制造业态。以钢铁行业为例,传统工艺以焦炭为还原剂,碳排放居高不下。氢还原技术可从根源斩断能耗与碳排放的重负,构建全新氢基工业生态。随着储氢技术的不断突破,氢的全周期技术研发将逐步走向成熟。氢基制造在冶金化工、工业运输、绿色建材等行业都有规模化应用潜质。这些行业结合自身特性,可选择绿氢替代、氢基原料、氢能供热等不同路径,从源头构筑零碳制造竞争力。

三是循环经济业态。储能技术是循环经济的中枢纽带,通过资源高值转化、能源时空调配,助力企业实现能效提升和零碳转型。在物料循环利用领域,废旧钢材回收、含铁尘泥处理、钢渣资源化及废水回用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更是发展热点,结合储能技术,可进一步优化能源供应,完善零碳循环。能量梯级利用方面,储能技术可帮助制造过程中的余热余压及副产物转化为可用能源,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当前,政府大力推行的以旧换新与设备更新政策,为循环经济带来新机遇。在政策引导下,行业正加速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型。

储能+高碳行业三大业态还可以迁移到石化、建材、纺织业等众多能源密集型行业,并可进一步推动跨行业耦合。工信部2022年发文力推钢铁与建材、电力、化工、有色等产业耦合发展,提高钢渣等资源化利用。这些跨行业耦合的高质量发展图景,都是新型储能大显身手之处。

区域联动推广储能+未来技术零碳产业新范式

加强区域联动,是推广储能+未来技术零碳产业新范式的重要抓手。苏南作为技术创新策源地,重点突破新一代光伏电池、氢能制储输用、新型储能等关键技术,形成储能+未来技术研发高地;苏中苏北作为产业联动协作区,推进海上风电、绿电制氢等重大项目产业化;沿海城市聚焦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创新,建设一体化示范基地,推动储能与新能源就近高效消纳。在全省各级各类园区推广零碳产业园区、智能微电网试点,在零碳路径探索、场景打造和统计核查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鼓励企业走出江苏、走出国门。在国内,无论是江苏对口支援协作合作的省份,还是其他兄弟省份,皆是江苏携手共建新型储能的伙伴。在国际,要踊跃投身一带一路国家的新型储能项目建设,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构建国际产业合作区。

多元储能赋能行业低碳转型,不仅关乎技术进阶,还是一项需全方位突破技术适配性、确保经济可行性、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强化政策协同能力的系统性工程,旨在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的行业生态体系。展望未来,储能技术进步将带来三大颠覆性变革:一是可再生新能源将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石油和煤的燃料使命终结,转向石化原料在合成赛道发挥价值。二是氢能将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重塑零碳工艺路线。三是再生材料将替代原生资源的开采,资源循环率持续上升。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推动这三个变革早日实现。

(作者分别系江苏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政策研究与规划处处长)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