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拓展共赢发展空间

发布时间:2025-05-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芮国强    

20253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主力军,江苏要牢记总书记走在前、做示范的嘱托,坚持系统观念整体谋划,在改革、开放、创新、绿色、文化五个维度持续用力,实现制度、产能、科技、低碳、人文等五大场域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拓展共赢发展新空间。

以改革推动制度深度融入

以制度创新突破发展壁垒。在省级层面已形成近40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基础上,江苏自贸试验区应更深层次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制定实施新一轮制度型开放任务清单,聚焦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和中新数字贸易合作试点,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跨境电商等贸易新增长点,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更大力度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南京片区聚焦科技创新与国际规则对接,苏州片区推动高端制造与服务贸易开放,连云港片区强化国际航运与贸易便利化。探索连云港海关船车直取模式升级为陆海联运标准化规则,推动中欧班列与港口作业系统数据互通,压缩通关时间,形成可复制的国际多式联运规则。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推广智慧海关试点,建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商品准入快速通道。

以协同监管筑牢合规根基。构建多部门协同监管的一带一路安全发展机制,搭建一带一路项目风险评估中心,整合多部门数据,建立政治、法律、汇率等12类风险指标模型,实现红黄蓝三级预警。试点监管沙盒机制,对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实施容错监管。设立省级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中心和苏企海外维权合作信息平台,开发覆盖更多国家的合规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反制裁、知识产权等专项法律服务。在柬埔寨、阿联酋等关键节点布局海外法律服务驿站。

以软硬联通赋能枢纽经济跃升。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积极培育释放开放型经济新动能,持续提升对全球要素的集聚流动力、配置增值力和辐射带动力,推动中央和省委明确的制度型开放先行先试等改革举措落地落实,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大力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向东建设安全经济的海上通道,拓展以连云港港为起点的新亚欧陆海联运出海口;向西建设便捷高效的陆上通道,加快中欧班列补网提速,积极开辟新线路,开行特色班列,创新班列+园区”“班列+经贸等服务新模式;网上建设互联互通的信息通道,打开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新空间,更好赋能海陆空传统通道。

以开放助力产能深度融入

完善陆海天网一体化联通布局。强化基础设施硬联通,建设一带一路关键通道,推进南通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打造面向RCEP的近洋航线枢纽;加快南京禄口机场三期扩建,增开至中东欧、东南亚全货机航线。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无锡建设一带一路物联网数据中心,推动与中亚国家城市开放合作;依托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核心节点,推动中欧数据专线、跨境光缆互联;试点智慧物流大脑,整合空运、海运、中欧班列数据,实现一单到底多式联运。打造江苏号国际班列品牌,强化陆海联动,畅通全球物流网络;做强钢铁驼队,推动徐州、南京、苏州等节点城市开行跨境电商专列”“冷链专列;与一带一路沿线枢纽城市共同打造班列+海外仓模式,降低国际物流成本。

深化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发挥江苏在园区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和经验,提升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能级,建设中柬西港特区2.0版,打造境外经贸合作典范园区。优化境外合作园区布局,强化境内外园区联动,建设跨国合作共建飞地经济新标杆。鼓励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加快走出去,支持徐工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布局本地化工厂+服务中心;恒力石化在沙特、马来西亚投资炼化一体化项目,构建江苏研发+海外制造模式;徐工集团、亨通光电等牵头组建一带一路产业联盟,在东南亚、拉美等地区建立联合研发+本地化生产离岸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深化贸易合作培育外贸新动能。把握江苏对一带一路沿线贸易九连增的良好态势,全力推动跨境电商、海外仓、离岸贸易、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创新发展,支持民营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发展丝路电商,加强南京、苏州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开通至东盟的跨境电商包机。与阿里巴巴国际站、TikTok Shop合作,设立江苏制造专区。加强国外优质农产品、原材料和消费品进口,提升进口能级。以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贸易为抓手,推动贸易数字化转型。重点发展文旅、金融、知识、数字、运输、建筑等服务贸易,加快打造特色服务贸易省域高地。

以创新驱动科技深度融入

精准整合集聚沿线创新资源。充分利用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建立的科技合作关系,围绕江苏1650产业体系、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和10+X未来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优先选择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东盟、西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整合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创新资源,更大力度发展先进制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助力江苏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强化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支撑。依托中国·江苏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一带一路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联盟、中国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等平台载体,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及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联合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面向产业科技领域和全球性挑战问题开展科研合作,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创新要素对接共享,带动江苏及共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协同提升。探索与共建国家合作建立科技园区,结合科技和产业实际,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创新集群,举办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培训孵化双创人才,为园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完善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机制。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科技人才交流机制,支持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江苏开展短期科研工作和交流,组织江苏专家赴共建国家开展农业技术、鲁班工坊等相关技术培训与交流活动,促进科研人员和青少年科技交流。构建引育高层次人才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借鉴新加坡设立联系新加坡等引才经验,充分利用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国家级科创载体,分层分类引进培养战略科学家、高精尖科技人才、科创领军人才,把江苏人才高峰筑得更高。共建互利共赢的区域技术转移平台,支持共建国家建立完善技术交易市场,推动先进技术成果在共建国家转移转化,拓展科技合作网络,带动江苏企业、技术和标准走出去

以绿色引领低碳深度融入

强化绿色合作政策引领。建立健全全面绿色转型政策体系,主动对接国际绿色标准,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合作制度化。建立健全与法国、芬兰等国的绿色发展对话机制,推动常州万帮数字能源与施耐德组建合资公司开拓欧洲新能源市场,带动省内相关企业扩大绿色能源产品出口,提升江苏新能源出口份额。推动绿色标准互认,以江苏企业参与制定的12项国际绿色标准为基础,推动光伏、风电等领域技术规范与欧盟、东盟对接,提升江苏绿色制造国际竞争力。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

推动绿色产业开放合作。积极开展绿色产品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出口,鼓励采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推动绿色制造和绿色服务率先走出去。借鉴天合光能与阿联酋阿布扎比港口公司合作建设海外零碳新能源产业园,以及国家能源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在东台沿海建设中法合作海上综合智慧能源岛示范项目等经验,以新能源产业、绿色制造等为重点,引导外资投向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领域,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在太阳能、风能、氢能、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深度合作,打造全球清洁能源、绿色制造合作典范。

推进贸易绿色低碳发展。发挥国家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以及南京和徐州国际绿色贸易服务平台等优势,拓展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引导优势产业聚焦绿色低碳,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持外贸企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产品迭代。深入开展江苏优品行全球行动,借鉴江苏中信博太阳能跟踪支架、连云港隆基绿色甲醇等企业发展绿色贸易经验,加大对新能源企业、环保科技类企业出海参加国际重点展会的支持力度,拓展绿色贸易新空间。组织开展贸易绿色发展专题培训,指导外贸企业加强产品碳足迹管理,提升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

以文化支撑人文深度融入

做强优势人文交流品牌。依托国际友城、论坛展会、文化交流、卫生合作、体育赛事等多种平台渠道,聚焦有限目标和重点国别,持续加强水韵江苏”“健康江苏”“赛事江苏”“留学江苏”“智汇江苏”“友好江苏六大人文交流优势品牌建设,着力深化江苏与沿线各国的文化、教育、科技、数字、医疗、环保等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以接地气、聚人心、低成本、可持续为导向,建设更多通民心、达民意、汇民情的小而美项目,使共建国家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参与感、成就感,向全球友好国家弘扬丝路精神,展示江苏形象,为共建一带一路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

打造高端人文交流品牌。发挥江苏文化底蕴、科技教育、产业基础、归国留学生等比较优势,借鉴浙江打造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中国(浙江)中非经贸论坛暨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等高端国际人文交流品牌的成功经验,加强江苏与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合作,探索打造中国(江苏)欧洲国家友好合作交流大会、中国(江苏)东亚国家经贸合作交流大会等高端国际人文交流品牌,邀请我国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领导人参会,通过高端人文交流拓展共赢发展新空间。

完善多元人文交流机制。进一步发挥友城桥梁作用,推动江苏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层对话、部门对口、智库对接,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带一路交流合作机制,构建起多元互动的国际人文交流大格局,更好服务于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