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是党中央赋予江苏的重要责任,也是经济大省挑大梁必须把握好的四个着力点之一。“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作为第二经济大省的江苏,只有强化战略思维,站得高、看得远、想得透,从全局、长远、大势上谋深虑远,因地制宜作出省域发展的判断和决策,才能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以战略定力和策略活力双向赋能,更好地挺膺江苏担当、展现江苏作为。
深刻领悟战略和策略的辩证统一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洞察时与势,科学运用唯物辩证法研判近与远,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实践中,不仅形成了科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而且高度重视并统筹运用战略和策略的辩证关系,形成了正确的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作出深刻阐释、提出明确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战略与策略的关系。“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主战场的一个生动写照。
战略和策略,一字之差,有区别更有联系。战略是从宏观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正确的战略必须由正确的策略来落实。不能简单以大和小来静态看待两者,而是要用相互策应、彼此成就的动态视角来审视两者之间的关系。好的战略和好的策略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向而行、同向发力。战略具有前瞻性、长远性、全局性和稳定性,是一种站在历史与未来的宽广视野下主动谋划眼前工作的超前思路。策略具有自觉性、阶段性、局部性和灵活性,可以因时、因地、因势自觉调整相应举措以服务战略进程的推进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战略和策略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有机共同体。有战略却没有匹配具体策略就容易流于“纸上谈兵”,有策略而没有战略引领容易陷入碎片化甚至走弯路、迷了路。类似于道和术,战略就是整体布局,策略则是实施落实,战略和策略之间常常表现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实践策略要格外讲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灵活性原则,要善于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无论是战略的实施还是策略的运用都要立足特定的时空条件,始终从大处着眼、从具体的现实情境着眼,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保持应有的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前进定力,也要充分激发策略内在的活力、响应力、执行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历史与现实、普遍与特殊、应然与实然的战略逻辑中,适时把握策略调整的现实动因和内在逻辑,进而及时基于现实需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科学策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从而不断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
全面把握正确运用战略策略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辉煌历史、成就千秋伟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今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大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深刻领会战略和策略的不同指向、不同要求,学思践悟并因地制宜运用好战略和策略这一对关系,不断赢得发展主动权,增创发展新优势。
牢固树立重大战略的“一盘棋”思想
正确的战略策略犹如弈棋,在全局上谋势,于关键处落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强调,“要增强大局观念,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不打小算盘、不搞小聪明,把地区和部门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国家重大战略事关国家发展全局,是谋划未来、决胜未来的重大顶层设计。只有牢记“国之大者”,树立重大战略的“一盘棋”思想,才能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有位更有为。
得其大者才能兼其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大战略大成就,既是区域发展策略之功,也是区域发展率先施策之向。面对纵横经纬的国家重大战略,我们需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充分发挥地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强化地区协同联动,实现大国空间尺度内部各地区经济要素的良性循环,通过区域协调发展为发展大战略大格局注入强劲动力和活力。
跳出江苏看江苏,才能更高站位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江苏处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区域,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就是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中主动作为、协同联动。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中,对实施这两大国家战略一直是放在一起提要求、作指示。“主动作为”,对江苏来说就是要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使命感,积极挖掘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及长江经济带各区域的全方位合作;“协同联动”,对江苏来说就要以更广阔视野,在区域合作中扮演关键角色、发挥重要作用。江苏要更好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包括江苏在内的沿江省市以及江苏省内沿江八市,既要各展优势,又要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正确把握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新趋势,加快以长江经济带为空间载体构建布局国内价值链,并逐步向“一带一路”拓展,培育更多来自中国的产业链“链主”。
跳出江苏看未来,才能更深层次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国东部地区拥有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多个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正利用诸多区域重大战略的“叠加效应”加快推进现代化。江苏要与诸省市一起充分引导创新要素集聚,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园区经济、跨行政区经济强大活力,聚力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在充分引导创新要素集聚方面,包括江苏在内的东部地区要瞄准世界前沿技术与产业,不断探索优化行政审批、技术标准互认等能够推进创新要素高效集聚的体制机制,有效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中国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最强的六个省市均在东部地区,这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盘棋运作下的敢出招、善应招的阶段性成果。江苏要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的对接,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做好援藏援疆等对口帮扶工作。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汇聚了全国最多的先进优质生产要素,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开展战略对接,要在要素流动、产业转移、科技创新等方面增强合作,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江苏作为第二经济大省,要充分发挥自身体量大、动能强的显著优势,始终坚持重大发展战略“一盘棋”的全局思维,以自身发展带动区域、助力全局,把战略主动化为策略实招,让战略主导策略积小胜为大胜。
扎实履践“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
每一次重大发展战略都是重新定义规则与方向的时刻,唯有策略跟进、持续推进方能引领未来、胜任未来。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归根到底就是把党中央的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转化成发展实效。我们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吃透消化“操其要于上”的战略谋划,也要有磨好“分其详于下”的策略“颗粒度”,以系统思维统筹各项区域政策、各领域建设,以精准思维推动重大战略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以点带面激活无可限量的发展潜能,为一域增光、为全局添彩,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把战略的主动性和策略的自觉性统一起来。江苏要当好国家重大战略融合互动、开放联动的桥梁纽带,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叠加优势,积极探索跨战略协同、跨区域要素共享和产业互动的新路径。主动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对接,发挥好江苏产业基础雄厚、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长板,携手科技创新、产业链整合利用,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支撑作用、枢纽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应该看到,江苏积极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从南北产业共融到沿海板块崛起,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跨域双向开放,从联动大湾区到强化东西部协作,以“一域之力”服务“全局之需”。
把战略的全局性和策略的协同性统一起来。在融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上,进一步扬江苏所长,扛起“服务上海、联动浙皖”责任,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合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形成“策源在上海、生产在两翼”的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一链一策”联动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编制长三角产业链图谱,加快打造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特别是深入推进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长三角成为全球创新网络重要枢纽,加强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创新协同。扎实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实施好长三角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促进产业链向长江中上游地区延伸,提升跨省域合作园区发展水平,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统筹抓好区域协同融通重大事项,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民生事项共建共享,让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脉动更丰沛更有力。
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统一起来。区域协调发展放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战略全局中考量,牢牢把握自身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江苏要把握好“因地制宜”的方法论,立足各区域比较优势,打破行政壁垒,畅通对接渠道,统筹谋划优化面向全国的产业布局和民生建设,促进资源空间有效配置,促进不同能级、类型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多措并举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和当地内生发展动力。面对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更大力度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以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更大成效,不断拓展共赢发展新空间。学习借鉴粤港澳等地制度型开放经验做法,开展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服务业开放试点、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政策探索,增强联动发展、融通衔接的合力和效能。进一步统筹做好外贸外资外经各项工作,加强能源和产业合作,支持境外合作园区功能拓展,更好促进高质量“走出去”和高水平“引进来”。□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区域现代化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赵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