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重大典型宣传是党刊的重要任务。对张家港的宣传是《群众》杂志开展重大典型宣传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近30年的时间里,《群众》杂志先后刊发与张家港相关的各类文章400多篇,对张家港进行了全面持续深入的宣传。
跟踪宣传,踩准时间节点
张家港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原为沙洲县,由常熟、江阴划出几个乡镇合并而成,1986年撤县建市,当时经济实力在苏州几个县市中排名最后,被称为"苏南的北大荒"。《群众》杂志对张家港的宣传踩准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节点。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南方谈话。1992年1月,秦振华担任张家港市委书记,2个月后,就在《群众》杂志的卷首篇发表了《开放,让步伐更快些!》一文,指出要克服"等""靠""满"情绪,扩大开放,加快开放,明确了张家港接下来的发展方向。随后,张家港喊出了"三超一争"的奋斗目标,即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市建设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当时,常熟在苏州各县市经济中总量第一,吴江是江苏外贸"九连冠",昆山是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开发示范县。"三超一争"一出台,就引来了轩然大波,在称赞鼓励声中,也不乏一些反对声,悲观唱衰的有之,喝倒彩的有之,说风凉话的有之,甚至还有媒体不公开点名,"苏南有个县级市,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张家港的发展刚进入"小阳春"便遭遇"倒春寒"。在非议和责难声中,《群众》杂志联系南方谈话的精神,结合省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要求,敏锐地意识到张家港加速发展的意义所在。1992年,杂志社组成采访组,深入采访张家港各部门、乡镇、企业,根据记者见闻发表了《腾跃的轨迹--张家港市经济超常规发展见闻》。第二年3月,卷首篇发表了汪长根的《怎样看待张家港速度》,同年下半年受江苏省委委托,由时任副总编辑的朱同广同志带队,对张家港进行了深度调研,在当年第10期杂志上发表了《张家港,这片神奇的土地》一文,充分肯定了张家港及其书记秦振华的改革开拓精神,产生了广泛影响,对张家港的发展起到了助威鼓劲、雪中送炭的作用。
从1992年到1994年,张家港实现了快速、稳步发展,1991年末,张家港全市GDP32亿元,财政收入2.2573亿元,到了1994年,GDP达到152.5亿元,财政收入达5.14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评比中赫然跃升至第二。而1994年也是《群众》杂志对张家港进行宣传报道的第一个高峰,发表各类文章近30篇,从助力发展、制定决策、民政、教育等各个方面介绍了张家港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1995年,对张家港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1995年3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张家港召开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经验交流现场会,张家港精神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同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视察张家港,并为"张家港精神"题词;同年10月,中宣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经验受到广泛认同和肯定,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1995年,《群众》杂志对张家港的报道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全年发表与张家港相关的各类文章35篇。尤其是在1995年的第11、12期上,刊发了《张家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典范》、《张家港精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让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一起茁壮成长》等7篇"关于张家港经验的理性思考"文章,既有对"张家港精神"的阐释和挖掘,也有对具体做法的分析总结,更有对周边城市发展的启发思考,宣传力度之大,在整个《群众》杂志历史上都极为罕见。围绕"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这16字"张家港精神"进行的深度关注解读,成了以后对张家港宣传的主线。
深入挖掘,体现张家港特色
在对张家港的宣传中,《群众》杂志既有面上的总结概括,又将张家港发展的方方面面掰开揉碎,对一些具有张家港特色的领域进行重点宣传。
对重点人物进行重点宣传。张家港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这其中,对重点人物的宣传是一大特色。以秦振华为例。在张家港的发展中,秦振华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早在1991年,《群众》杂志就注意到了时任张家港市委副书记、杨舍镇党委书记的秦振华,发表了《姑苏城外一颗星》,肯定了他解放思想、立意高远、比学赶超的"振华精神"、"杨舍精神"。担任张家港市委书记以后,《群众》杂志先后刊登了《创业敢于争先 为官一身正气》、《关键是有一个优秀的"一把手"》、《秦振华的"举轻若重"》等文章,对秦振华在张家港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予以中肯的评价。
同时,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永钢集团董事长吴栋材、原长江润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郁全和、江苏澳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学如、张家港市沙洲纺织印染公司董事长谭惠亚……一大批在张家港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企业家、党员干部都纷纷在《群众》杂志上亮相,展示了他们在张家港发展中敢想敢做、敢闯敢拼、敢为天下先的开路精神。
对重点企业进行重点宣传。张家港的发展,骨干企业以及相应的制度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十分明显,这其中,既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释放体制机制创新的能量,完善产权制度改革,规范改制企业的运行管理,也包括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帮助扶持私营经济,促进后发优势,更包括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外向型经济、沿江沿海港口经济,发挥带动效应。《群众》杂志先后发表了《问市场大潮谁主沉浮》、《"牡丹人"的名牌战略》、《以改革促发展--张家港市塘市镇村级工业实行股份合作制的调查》、《从特困企业到出口大户--记江苏东渡服装集团有限公司的崛起》等介绍张家港企业特色、发展经历的文章,华亿集团、牡丹汽车、东渡集团、骏马集团等一批根植于张家港本地的企业也逐渐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重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是张家港走向全国的一大特色品牌。张家港的精神文明建设经历了几个阶段,《群众》杂志对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也随之变化。
在文明创建起步阶段,张家港以抓卫生为突破口,全面整治脏乱差,城市环境日新月异。《群众》杂志刊发了《文经五彩路 港城一枝花》、《环境美,美化心灵》、《文明经商好示范》等文章,宣传报道了兆丰文化站、张家港商业大厦等一批优秀的基层文明单位,尤其是1995年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张家港市召开,《群众》杂志通过系列组稿,对张家港的精神文明建设做了全方位展示。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张家港不断提升农村创建水平、农民文明程度,加大城乡一体化,推动文明创建向纵深推进。《大力推进文明镇建设》、《城市化如何"化"农民--张家港市以人为本推进现代化建设调查》、《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等一系列文章,便是这一时期《群众》杂志对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的观察与思考。
如今,张家港以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为载体,有序开展各项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群众》杂志对张家港精神文明、文化惠民宣传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坚持"三化"标准 建好"三支队伍"》、《"小网格"组合 "大魔方"魅力》……这一篇篇文章是对张家港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转变予以充分肯定。尤其是2017年,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第二次在张家港召开,《群众》杂志发表了《开辟文明城市创建新境界》,从工作理念、工作目标、工作导向和工作要求等方面梳理归纳了张家港20多年来创建文明城市的经验总结,为全省创建文明城市锚定了新标杆。
提炼升华,推广典型经验
张家港是全国县域探索现代化的先行者。《群众》杂志对张家港的宣传,一直都根植于"苏南一盘棋"的大背景当中,立足省委中心工作的大局,有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铺开,体现"张家港经验"对其他地方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在张家港发展刚起步阶段,时任总编辑的钱协寅就在《机会,我们在实践中认识你》一文中以张家港为例,肯定了其"抢抓机遇、积极发展"的拼搏精神,重申了江苏在发展中要破除满足现状、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心态。《独领风骚看苏南--苏南经济迅猛发展启示录》介绍了张家港"以港兴市"战略,与江阴、常熟的乡镇企业,昆山的县级自费开发区一起作为苏南典型案例,在全省进行推广。
在张家港成为全国重大典型后,《群众》杂志根据当时的宣传要求,及时对宣传方式进行了调整。除了持续发文为张家港发声,为"张家港精神"发声,还以召开研讨会的方式推广张家港经验。国家级现场会开过不久,1995年12月12-14日,《群众》杂志联合省委宣传部、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宣传部,苏南发展研究所、张家港市委,在张家港召开"苏南农村改革与发展新趋势研讨会",专门讨论了"张家港精神",将张家港的发展放到苏南模式、江苏"两个文明"发展、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肯定其历史价值和对周边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张家港、昆山、江阴等为代表的"苏南模式"的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苏南"五虎"竞风流》将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五市作为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代表,互为参照,充分肯定了张家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全面认识张家港成就的典型意义》分析了张家港发展中体现出的坚持党的领导、公有制主体地位和精神文明建设三大特点,指出张家港经验对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典型示范作用。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