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群众 | 红色记忆

开发区成长的记录者

发布时间:2017-12-30     稿件来源:纪念《群众》创刊80周年特刊     作者:李佳婧    

  开发区,是中国开放发展的主要平台和重要窗口,是江苏推动改革创新与发展的主阵地和试验田。33年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谋划下,处于开放前沿的江苏人率先探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叫得响的江苏"首创"。与此同时,作为省委党刊的《群众》杂志,始终高度关注开发区的发展,1984年以来共刊登了180多篇以开发区为主题的文章,记录下了它们诞生、成长和壮大的全过程。

  记录--成长的里程碑事件

  1984年,"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词首次走进大众视野,同年我省南通、连云港获批国家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昆山开发区作为全国首个自费创办开发区成立。《群众》第一时间瞄准这三家最先成立的开发区,在80年代末期及90年代刊登了多篇相关文章。

  其中,《路,是这样走出来的--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开发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创出一条具有南通开发区特色的发展新路》《昆山开发区之路》等文章的陆续发表,是率先探路的三家开发区创建过程中的思考、经验及阶段性成果总结,同时也为后续成立的开发区提供有益启示。

  1992年,张家港保税港区悄然崛起,1993年9月的《群众》便采写了《张家港,这片神奇的土地》,反应了张家港当时热火朝天的经济建设场景、"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和保税区的建设情况。1994年,跨国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开始建设,《群众》同年刊发了《裕廊镇管理局对裕廊工业区的开发》、《裕廊的奇迹》等文章,第一时间向广大读者宣传介绍新加坡的开发经验。

  昆山出口加工区、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泰州医药高新区、首个"一带一路"实体平台--中哈(连云港)物流基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等,都是江苏开放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节点和里程碑事件,《群众》始终保持高度敏锐,跟进记录了开发区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宣传展示了开发区硕果累累、可圈可点的成绩单,是省内、省外把握开发动态、借鉴开放经验的重要平台。

  着墨--发展的典型代表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江苏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31家,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7家,开发区内设有海关特殊监管区20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从最开始的3家到如今的131家,开发区有了量级增长,《群众》既展现了这个群体的群像,也对其中的典型代表重点着墨,进行深描。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于1985年,1991年被江苏省政府列为重点开发区,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是全省最早的第一方阵开发区。《群众》从1990年开始,几乎每年都会从不同角度对昆山经开区进行观察、解读,为全省的广大党员干部展示了昆山改革发展的鲜活经验。

  1990年7月,《路,是这样走出来的》记录了昆山开发区起步前的思索、创业者的艰辛和投资者的"乐圈"。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描写了昆山开发区的发展动力和优势资源,文章写道:"昆山有三个优势:一是农业资源丰富,二是劳动力素质较好,三是水陆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但也有五缺,资金、技术、资源、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如果能用昆山的三个优势换回上海等地的优势,那又何乐而不为?"在描写创业之难时,作者写道:"1984年,当第一批开拓者来到开发区时,6.18平方公里竟然没有一张地形图。工程组同志冒着纷飞的大雪,靠着一架平板仪,硬是在雪地里将开发区的地形测量下来。"这篇文章让广大读者、广大开发区的建设者看到了昆山之路最初的模样,看到了建设者们的艰苦卓绝。

  开发区作为新生事物,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1991年4月,《对昆山开发区的辩证思考》在《群众》刊发,正是对质疑声的回应。怎样正确看待和处理开发区的利益分配呢?文章写道,"要弄清楚开发与被开发的关系。从昆山的角度来看,是我用我的土地、劳力开发了你的技术、智力、资金、市场,我是开发者,你是被开发者;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则是他用他的技术、智力和资金开发了我的土地和劳力。"在开发区的发展初期,人们对这种发展模式还不是很理解,是不是肥水外流了,钱让外国人、外地人赚走了,应该如何看待外来资金、投资者,这篇文章很及时地给出了答案,"开发,仿佛是肥水外流,其实是肥水互流,而且越流越活,越流越肥。闭守,只会是一潭死水。"

  1992年,在开发建设了7年之后,一篇《昆山开发区之路》横空出世,全面总结了昆山的发展历程和路径,同年12月刊登《大有希望的事业--记昆山开发区》。1994年第2期刊登《项目为纲 效益为本--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呈越开越发的态势》,1994年第3期《昆山,在大开放中再铸辉煌》等等。在传媒资源有限的年代,大篇幅、高强度地聚焦一个开发区,可谓难得,为后来闻名遐迩的"昆山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追问--释惑发展中的问题

  江苏省第一个开发区创立之后的10年间,《群众》更多地关注个案、典型,关注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转向,开始关注开发区普遍会遇到的问题,比如科技创新、土地利用、党的建设、优化转型等。

  由杭邦华、丁和平撰写的《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昆山开发区"三资"企业党的建设调查》回应了新经济组织党的建设问题,文章通过调查发现,昆山开发区创业之初,开展外资企业党建工作难度很大,外商不理解、不接受、不支持,开发区党工委统一思想,迎难而上,坚持"四个同步",即审批项目与党组织设立同步提出;筹建班子与确定党组织领导人选同步考虑;招收员工与调配党员骨干同步进行;党组织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同步发展,使党的工作逐步渗透到外商投资企业中去。这篇文章为当时如何在外资企业中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刊发于1995年9月的《开发区建设中的土地问题》,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两个尖锐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开发区建设过程中的土地锐减现象?如何正确处理开发区建设与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作者认为,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待这一现象,以全局的眼光、积极的态度、务实的步伐,加快开发区建设速度,提升开发质量,切实发挥开发区国土资源的最佳效益。但同时,对开发区土地资源的保护必须贯穿整个建设过程。面对90年代一哄而上的开发区建设,文章理性地提出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方案,为全省各地开发区的严谨规划和合理开发敲响了警钟。

  如何处理一个地级市有几个开发区的问题,《群众》刊发了《创造最优化的开发区群体结构》一文,试图回答如何改变开发区各自为政的现状,让多个开发区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把开发区的发展纳入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2010年刊发的《江苏开发区转型发展的新趋向》,对江苏开发区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思路。作者指出,开发区分类不明,功能不清,一定程度上造成发展目标的不确定。为解决这些问题,江苏开发区正在探索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多层次空间布局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相结合,从土地开发到产业开发再到城市功能开发,使农民、农村和农业共同分享开发区发展成果的路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