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文明新风尚 凝聚发展精气神

发布时间:2024-12-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李 森    

近年来,淮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擘画的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宏伟蓝图,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夯实广大群众幸福生活物质条件的同时,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升。营造了暖人心、聚民心的社会氛围,广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积极涵养时代新风,当好人、做好事、参与志愿服务在淮安蔚然成风;打造了同欢乐、共和谐的文明阵地,文明实践触角延伸至基层最末梢,创新构建融文明实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营造了人居优、城乡美的良好环境,创新实施文明满淮系列行动,主动回应群众关切、用心提升城市品质,城乡实现从一处美到一片美的喜人转变。

站在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新起点上,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挖掘和传承淮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高质量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特别是依托周总理诞生地、新安旅行团出发地、红色资源富集地独特优势,打造全国知名的党性教育高地、新时代育人高地、红色旅游目的地,为淮安在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展示象征意义提供丰厚道德滋养和强大精神力量。

以文铸魂,在思想引领中筑牢精神之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实践证明,党的创新理论是我们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指南针。新征程上,我们将围绕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首要政治任务,完善分众化的理论学习体系、专业化的宣传普及体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全面做好深化内化转化工作,真正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与发展良策。着力提高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进一步打响两选好一提升理论学习品牌,筑牢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思想根基。用好淮安市理论宣传联盟,完善理论宣传媒体矩阵,创新多形态通俗理论作品创作传播,做强新思想  这样讲理论宣传品牌,做优“‘有信仰理论宣讲品牌,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围绕两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文经济学等重大命题,把回答重大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打造淮之大事社科理论研究品牌,着力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

以文弘德,在立德树人中涵育文明素养。文明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我们将以文明培育为统领,突出道德教化、文明洗礼、文化熏陶,构建与社会文明程度相契合的精神家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依托周恩来总理家乡这个政治优势,持续加强对党员干部坚守政治品德、谨守思想道德、恪守为政官德、遵守社会公德和信守家庭美德教育,融合推进和践行自然简约、绿色低碳、学习阅读、向上向善、奋发奋斗、同心同向六种文明新风尚,提高全市干群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持续推进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常态化开展学习周恩来精神风范,争做新时代淮安好人主题活动,深化志愿淮安”“诚信淮安建设,擦亮德润淮安品牌。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线,把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施“‘全景思政育人一体化建设项目,深化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们都是收信人教育实践活动,打造周恩来班建班育人江苏样本和全国红色资源育人高地,切实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以文润心,在建强阵地中提升幸福底色。文明是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幸福底色。近年来,一场场文明实践活动润物无声地把新思想、新政策、新风尚送到了淮安群众身边,浸润着人们的心田,极大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面对时代所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我们将围绕人在哪里、需求在哪里、差距在哪里,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的思路,深化拓展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整合、资源整合、机制整合、服务整合,全力打造立体式文明实践服务矩阵,使之成为集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文艺演出、阅读推广、电影放映、科学普及、智慧广电、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围绕文明实践  五心满淮活动品牌建设,定期收集群众急难愁盼之需,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行事历,推动文明实践季季有安排、月月有行动、周周有活动,努力把幸福在群众心坎上。把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与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服务事业有机结合,聚焦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一老一小实际需求,针对性开展关爱帮扶、文体活动、政策宣讲、移风易俗等志愿服务,推动文明实践热在基层、暖在人心。

以文塑城,在共建共享中构筑和美家园。建设文明城市,让群众感受到身边的温暖和美好,就能激发人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近年来,淮安秉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理念,用心用情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仅赢得了大家对文明城市建设的支持,也赢得了人心、民心。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将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改进创新文明创建工作机制,把文明创建工作与城市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融入城市建设和管理之中,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从文明城市建设中看到新变化、得到真实惠。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统筹做好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文明创建工作,加大淮安文明市民12、中小学生微九条宣传力度,深入开展乡风文明深化行动,加强移风易俗领域问题整治,引导人们养成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明用餐、文明旅游、文明祭祀等文明习惯,让文明理念犹如阵阵清风,吹遍城乡每一个角落,浸润群众的美好生活。

以文化人,在文脉赓续中焕发精神力量。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大地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涌现出韩信、吴承恩、周恩来等大批闪耀中国历史舞台的著名人物,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激励支撑着淮安谱写出一页又一页动人篇章。面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将高质量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努力建设更有信仰、更有魅力、更有温度、更有流量、更有志气的城市,奋力谱写千秋淮扬新辉煌。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百里画廊建设为抓手,整合市域文化资源,有效串联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名片,打造特色文化IP。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注重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深耕书香淮安建设,持续推进文化场馆优化整合利用,健全完善三下乡·常下乡机制,创新实施送戏下乡”“博物总馆”“图书馆联盟”“移动美术馆工作举措,放大涟水现象效应,繁荣文艺创作生产,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精神世界,增强群众精神力量。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冷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