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使命,就是在提出和解答中国问题的基础上,推动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从政党信仰转化为民族信仰、大众信仰,从国家意志转化为人民意志,走进大众日常生产生活,让辩证唯物主义自然法则、客观规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核心。
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理论、载体、技术的多,而相对忽视主体对象的所思、所想、所需。大众化的工作重心是以大众作为主体对象,理论必须能直接回应大众需求。所以,在新形势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和更加包容的思维,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传播对象和机制规律,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党管宣传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推手。党管宣传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要坚持原则性,保持灵活性,面对中、西、马三种文化资源,既要摒弃“全盘西化”和“复古主义”,也要反对画地为牢、自设藩篱。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博采古今中外之长,广集世间百家精华,讲中国话语、说中国故事、塑中国形象。要围绕主题主线,解决目前存在的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这两套话语机制的脱节问题。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善于管网,主动用网,通过网上网下共同发力,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广覆盖和多样化有机统一,在“众声喧哗”中“曲高和众”,抢占意识形态领域新高地,并对“否马”、“毁马”等错误观点敢于批驳,旗帜鲜明地“发声”。
——党员干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保障。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之间,存在着一个由理想转变为现实的中间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共产党人的实践、实际路线与政策。“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辩证法的核心在于物,物影响心,心再改变物。党员领导干部唯有学好用好唯物辩证法,把准物之本源,尊重历史客观规律,遵循客观科学规划,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沟通当前干群关系的思想和行动桥梁,依靠和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共创事业。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当改革的促进者,又要当改革的实干家,借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
——通俗易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实现有效沟通的一座桥梁。目前,市面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文章已不胜枚举,但大多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枯燥乏味,民众往往敬而远之。党的理论工作者要把马克思主义宣传与文艺创作、社科普及结合起来,通俗化但不世俗化,广泛化而不泛滥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针对不同群体因材施教、大众分层、理论分流,把理论宣讲的“书面语”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口头语”,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解渴”、“管用”,为“巧发声”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从各地实际出发,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区域性特点,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通话”转化为地方群众熟悉理解的“地方话”,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接地气”。
——新的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对象。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今天所面对的,是新的时代、新的群众,是新的群众的时代。“新的群众”已经成为我们的劳动大军、科技大军、教育大军、文化大军、国防大军还有创业大军,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队伍和干部队伍的新生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贯彻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要求我们下功夫学会联系和依靠“新的群众”。这方面,我们不求千篇一律,但求理解认同,争取“新的群众”能成为马克思主义阵营的同道中人。要以典型示范引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的方向,如通过树立典型企业家、典型农民、典型知识分子等,用榜样引领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
——青年群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未来方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提到了青年群体,对当代中国青年寄予了殷切期望。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也曾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当前,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存在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的一些情况。在中国,多数青年学生都接受过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青年大众要重新召回被遗忘的思想资源,重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工作中、生活中勤加运用,“学好辩证法,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却不无道理。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首先就需要我们用唯物论和辨证法来统领我们的思维,小则可以约束自己、支配言行、智慧处事,大则可以引领我们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事业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党委)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