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群众融媒体 | 群众原创

走出公众参与城市生态安全治理的困境

——评吴璟新著《城市生态安全治理的公众参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7     稿件来源:群众网     作者:王义保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生态文明建设是关切民族命运的重点问题,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大力发展“环保型社会组织”、建设“生态城市”等举措被政府部门视为治疗城市生态顽疾的良药,这一方面意味着城市外部资源压力的日益增强与生态系统承载力的逐渐削弱,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对政府部门生态安全治理职能转换的现实需求。

  由南京邮电大学吴璟博士撰写,中国城市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城市生态安全治理的公众参与研究》一书从公众参与观念的转变、参与主体的界定、参与效果的提升等角度对公众参与城市生态安全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益探索。该书从生态学、政治学、管理学等跨学科视野探究“公众参与城市生态安全治理”的理论依据,并以此为基础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城市生态安全治理案例,分析了制约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发展的深层原因。在借鉴发达国家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建设“P-E-C”空间参与模型的构想。

  具体来看,作者从城市生态安全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城市生态安全治理中“P-E-C”空间参与模型的构建、中国城市生态安全治理中公众参与面临的困境、面临困境的成因、发达国家公众参与城市生态安全治理的实践与经验、中国公众参与城市生态安全治理的对策与建议六大部分展开了深入探讨。作者立足于中国城市生态安全治理中公众参与的相关案例、客观生态数据,论述了公众参与存在主动性和意愿总体不足、参与主体间权利与地位的界限模糊、城市生态安全治理整体效果不佳的治理难题。公众参与合法性危机、正义性缺失、有效性减弱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所在。要应对这些问题,需要构建反映中国城市生态安全治理中公众参与现状与演进方式的具有空间性、立体性、多维性的“P-E-C”空间参与模型。其中,参与主体(Participants)、赋权程度(The Degree of Empowerment)、沟通与决策方式(Mode of Communication and Decision)三要素之间存在着彼此的关联性及层次性,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公众参与的三维立方体,内涵着参与主体、赋权程度、参与形式从简单的、可预测性的、受控制的层面向复杂、多元、有深度的空间参与治理模型转变的态势。

  总体来看,该书为我们提供了洞察中国公众参与城市生态安全治理短板、解决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新思路,它为政府提供了治理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新方法,为中国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助推力,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首先,作者从跨学科视阈下研究公众参与中出现的合法性、正义性、有效性问题,有助于化解单一学科研究的片面性、破碎性。城市生态安全治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复杂性,由此衍生的城市生态安全问题也呈现多样化特质,从生态学、政治学、管理学的学科交叉的视角认知公众参与、生态安全治理等内容,不仅能够明晰城市生态安全治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更能够优化公众参与治理的模型,避免单一学科研究的隔离性。

  其次,书中构建的中国城市生态安全治理的“P-E-C”空间参与模型具有一定的开拓性。该模型超越了传统政府主导及集权式的公众参与界限,引入了多元参与理念和多维发展价值观,同时创造性地将参与主体、赋权程度、参与形式三个要素视为应对生态冲突和寻求社会各主体联合行动机制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再者,该书还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城市生态安全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缩影,探索公众参与城市生态安全治理的路径选择,可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可靠的经验支持。同时,本书立足于中国城市生态安全治理的实际,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公众参与城市生态安全治理的历史变迁,探讨了具有推广价值的空间参与模型,有助于激发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社会大众等各界人士对与公众参与城市生态安全治理这一议题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于城市生态安全问题、公众参与问题的认知。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